按照劉小楓的闡釋,白色倫理是一種公平倫理的象征。由生理缺陷造成的身體上的不平等進而形成了一種倫理上的不平等,從而導致倫理意義上的“愛情”的破裂,而在影片最后,生理機能的恢復又使先前的倫理重新得以維系。整個影片的框架如此。似乎沒有什么說不過去的地方。但看完影片后,我卻陷入了另一種沉思之中,影片中,為什么倫理需要恢復而不是重建?“愛的信念”是一種偏執(zhí)倫理的表述嗎?
其實,支持對這部電影完整敘事的是卡洛對愛的一種偏執(zhí),或許這里用“執(zhí)著”更好些
"電影作者論"中個性化|標簽化的"署名"——《十誡》"沉默的目擊者"《三色》佝僂的老婦扔垃圾。
1.主題
【自由】以殘酷的喪失或者剝奪為開端,并且是富有的女人。討論自由,由討論自由的反命題【囚禁】來完成。自由與囚禁,正題與反題,天使與惡魔,不是分庭抗禮,而是模糊邊界,共生共處。P.考茨——"藍色,夜的顏色,只是黑暗的近親,不是黑暗本身。"
2.開頭
場景:載有一家人的轎車在公路上行駛。
(1)低角度拍攝疾行中的汽車,高速運轉(zhuǎn)的車輪前景。幽暗藍光。
超常規(guī)機位
(2)特寫鏡頭。半開的車窗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這部片子真他媽有趣極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