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時間沒看這種調(diào)調(diào)的電影了,基本上都是在碟店看到立刻搶下,比如《我們不能白頭到老》之類的,但真要看的時候,想到要空出兩個小時時間來看這么緩慢、沒有打斗、角色半天沒一句話、鏡頭一拉就老長的電影, 就心理壓力好大。在迫于要歸還給花神小姐的壓力之下,還是看了,又一次證明碟非借不能看之真理。
開頭那一幕,老太太佝僂著背出走,調(diào)子真熟悉,總有點吉本芭娜娜或青山七惠的感覺,日常生活里無時不惦記著死和消逝,有點鬼氣森森。不過日本電影和小說的那股子瑣碎和絮叨勁兒如果能看下去,也是種修行。我看著看著會等不及那個鏡頭過去就走神兒,好吧,可見我之浮躁。
我不想重復(fù)一遍故事,也不想說這個故事里的生生死死,本星期我為電影哭的份額已經(jīng)貢獻給了《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何況是枝裕和也根本不喜歡煽情。我想說一點他的顏色和聲音,風(fēng)景和細(xì)節(jié)。電影的調(diào)子很好看,構(gòu)圖精心設(shè)計,好多畫面定格出來就像大片一樣。顏色也講究,前半段,所有人都穿黑色,由美子穿黑裙子黑襪子黑皮鞋,頭發(fā)扎成馬尾,干凈得不得了,看得我羨慕得不行
不得不寫些什么。
長鏡頭、緘默、空鏡頭、中遠(yuǎn)景、靜物、生死。整部片子詩意充盈。我不是很能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但我感受到他試圖傳達(dá)的生死的靜謐、情感的流變、寂靜的力量以及幻變的人生。
一切都是在訴說一去不回。剛開始,對片頭的奶奶出走和后面的關(guān)系沒法理解,后面逐漸明白,生死跨界,一去不回,回到原點,都是輪回。
45分鐘時,民雄帶著由美子去拜訪街上老人時,光從暗淡轉(zhuǎn)變?yōu)槊髁?,后又暗淡下去。短短幾秒鐘,光影變幻,我初看時只是憑本能覺得此處有異,后看別人提到,才了悟這里的美?,F(xiàn)實世界光影的流轉(zhuǎn)只是為了映襯由美子內(nèi)心的枯偟與迷離。
從懷揣不解、心如死灰的生活,到清冷小鎮(zhèn)、面海背山的新生活,由美子其實一直未能脫身而出?;氐皆瓉淼牡胤?,見到咖啡館老板,坐在窗前發(fā)呆,每一個定格鏡頭都是她內(nèi)心無助的佐證。
日本的民族性格決定了很多導(dǎo)演都更傾向于隱忍、緘默而含蓄的表達(dá)方式。極靜處方能彰顯強力,極空寂處蘊含大悲喜。中國國畫里的留白,在幻之光里就是長鏡頭和空鏡頭。對空間的精確把握極精到,我喜歡很多靜物的特寫
夢
電影從一個夢開始:由美子她沒能攔住離家出走的奶奶,她碰到了騎著自行車的郁夫從流落大街的父母身旁騎過去。夢中的幾個關(guān)鍵元素會神奇的在她的生活中重復(fù)出現(xiàn)。夢大概暗示了郁夫孤獨性格的家境根源。郁夫的自殺對于由美子而言是無法理解的,或許是因為她那時候并不懂得孤獨。鄰居是一個故意把電視聲音放大制造響動的人,由美子笑對方竟然會跟著電視鼓掌,郁夫卻明白那是一種“表演”,說老人表演給別人他活得其實很快樂很好,告訴別人他還活著?;蛟S郁夫也一直在表演,所以才會出現(xiàn)突然而至的自殺。
每一個畫面都美極了,并且美得毫不刻意而又有著延綿的敘事性,配樂也是我這種肉體凡胎恰恰能聽進去的好。
我不是是枝裕和的粉絲,第一次看他的電影,而且本著一次看齊是枝和淺野忠信買一贈一的念頭下的片子,很喜歡,只是沒想到淺野的戲份那么少。
女主美麗、堅強、安靜、隱忍又優(yōu)雅,就像世上其它一些好事物一樣,等著非內(nèi)因的飛來橫禍來摧毀她。
過去從來不會過去,嗎?讓它過去也不會。人們面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打擊的能力衡量了他們的心靈,而身邊所親所愛之人的遭遇同樣也在對他們造成磨損
談及日本文學(xué)及日本電影,繞不開一個詞——物哀。不同于純粹的悲哀與純粹的美,物哀儼然已成為日本文化的特色符號,它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同時也是一種生死觀,包含著對事物的解讀與包容,是一種共情與感知體驗。
一、長鏡頭和固定鏡頭
早在處女座《幻之光》中,是枝裕和就展現(xiàn)出對長鏡頭的運用技巧,影片對著被雨滴沖刷的晾衣架、停放在墻角的自行車以及大海,長時間消耗著觀眾的注意力,平淡自然,有一種生活本真的美感。在巴贊看來,長鏡頭紀(jì)實美學(xué)是對電影藝術(shù)的尊重,更是對真實生活的敬畏
幻之光:令人震撼!消失了的消失的理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