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一邊咬著香蕉一邊看了《復(fù)制貝多芬》,成功地在第九交響曲的最后擦了幾滴鱷魚的眼淚。女主是貝多芬的樂譜抄寫員,但是貝多芬歧視女性,所以老是跟她開一些惡劣的玩笑。有一次貝先生興致來了,在女抄寫員面前光著屁股沖澡,一邊問:“你最喜歡我的哪個曲子?是XX?還是XXX?哦,我知道了,”這時候已經(jīng)接近于聾子的貝先生大聲說:“是月光!”
根據(jù)保羅奧斯特的理論,大家都生活在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巧合中。
今天晚上的巧合是,當(dāng)我聽到貝先生這句話,并感覺有點兒不對的時候,令我感覺不對的源頭就放在我手邊的桌子上。嚴(yán)鋒老師的爹爹辛豐年老師寫的《處處有音樂》,當(dāng)年我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倒閉了的)學(xué)校門口的特價書店買回來之后,一度成為我的廁所必備書籍。開篇第一就是《雜話月光曲兩百年》,辛老師說:“有趣的是貝多芬生前也沒有想到,他自題為《幻想曲風(fēng)升C小調(diào)奏鳴曲》的此作,在他身后會被人們?nèi)∩弦粋€浪漫情調(diào)的別名,而且掩蓋了正式的曲題?!?br>顯然錯的不是辛老師,貝多芬生前不可能自己說出月光的名字,因為這個名字根本不存在
作品名中的copying顯然一語雙關(guān)或者說象征意義深厚。
一個很基礎(chǔ)的問題,整部電影主要是在刻畫誰?毫無疑問,貝多芬。
想詮釋這部電影,我感覺要設(shè)想兩個貝多芬。安娜·霍茲無論在簡單的抄寫還是風(fēng)格上都在模仿貝多芬,期待著貝多芬,她無疑渴望像貝多芬靠近,渴望成為貝多芬。她的成長也是貝多芬自己經(jīng)歷過了的成長,而貝多芬的高度,又似高屋建瓴。一個努力模仿,一個不可超越。
舉例來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幕:Beethoven告訴Anna要傾聽內(nèi)心的靈魂,指導(dǎo)Anna從內(nèi)在的安寧里尋找到自己的音樂
FIsrt of all,I‘d like to say,
Diane is AMAZING!
She's got all that I admire, that I could develop the utmost desirable fanciness towards
About Beethoven:
Holtz:I don't understand,maestro,where does the music end?
Beethoven:It doesn't end,it flows
Comments:music is exactly like a living creature with the potentiality to evolove,to change,to lead up into an unexpected manner or path
It needs breaks & inventions, rather than rules
Now I am to weigh Beethoven,not before cause I never really listened to Beethoven before,hes got ideas
是啊,即使是WX(one of my friends),也是沉迷于結(jié)構(gòu),“這樣這個movement怎么結(jié)束”之類的,當(dāng)時我由于不知如何反駁只能默認(rèn),但作曲家不是建筑師,音樂不應(yīng)被構(gòu)架拘束。音樂是有靈魂的,它是想象之所及又所不及的,唯一的準(zhǔn)則就只是靈魂。
【插】【Bach ,就好像是一個好的建筑師,構(gòu)造了各種美麗的結(jié)構(gòu),而留下的,是空白的靈魂,這個需要你自己去填
1.
這是第二遍看,還是第三遍看,我都沒有印象,讓人汗顏的是,作為一個電影專業(yè)的學(xué)生,在數(shù)次的觀影過程中竟數(shù)次落下淚來。不是為情節(jié),我都不知道情節(jié)是什么,過后別人問起我時我是一無所知。只是為貝多芬,他的狂暴,他的孤獨,他的迷惘,他的第九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感動是什么,我不懂五線譜,也聽不出交響中的承轉(zhuǎn)起合。但我就是在貫穿全片始終的音樂中時而覺得陰郁,時而又充滿力量,并激動得一塌糊涂。
2.
開篇是安娜·霍茲乘馬車去探望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紀(jì)的歐洲鄉(xiāng)村和街道(起碼是電影里的典型),跑家禽的街道,臟而油膩的窮人及穿插其中的貴族富人。音樂是貝多芬的某首賦格?緊湊而富有張力的旋律,鋸條一樣拉動的小提琴,鏡頭運動感對音樂配合地完美,只是幾個路人的特寫顯得突兀而并無必要,遠(yuǎn)景和自然景對于主題來說更為適宜。這是全片的基調(diào),陰郁,緊張,積蓄待發(fā)。正像貝多芬所說:暴風(fēng)雨就要來了。
3.
然后的幾場便是對貝多芬性格的刻畫和完善,而刻畫和完善的工具就是抄寫員安娜·霍茲
作為一個古典樂迷+貝多芬迷試著看了一下...然后發(fā)現(xiàn)整部片子都透著瘋狂二字,讓我長時間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至今沒緩過勁來...
首先是關(guān)于大師的聽力問題...都說貝多芬是因為耳聾,與世隔絕才造就了暴躁陰郁的性格...而在這部電影中,貝多芬能很順利地與人交流,甚至不用筆談,真沒看出來哪里與世隔絕!再看性格,這不叫暴躁,這叫狂暴...同時又相當(dāng)糾結(jié)...導(dǎo)演,你太瘋狂了!
然后,吐槽一下卡爾與貝多芬在此劇中的關(guān)系...本來注定是悲劇的叔侄情直接被搞成青春溫馨家庭偶像劇——還聽貝九聽哭了,什么玩意兒!導(dǎo)演,你太囂張了!
接下來是各種小白情節(jié)...目前發(fā)現(xiàn)的值得吐槽的地方,列舉如下:
1.開頭的時候貝多芬挑著安娜的下巴和她對話...這不就是所謂“邪魅霸道”的言情小說男主角的經(jīng)典動作么!這不是小說男主角,這是樂圣!這是音樂大師!還是老年的音樂大師??!看到這我就想砸電腦了...
2.調(diào)戲女主&讓女主幫他洗澡...誰見過這么猥瑣好色不尊重人的大師?
復(fù)制貝多芬:copying beethoven 使我震撼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