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我爬出那段青春期的低谷,并開始昂首挺胸積極生活之后,仿佛很少觸及過任何類型的紀錄片,更不用說是涉及冒險道德與生死這么嚴肅的話題。而當如今我坐在實驗室看完這部有些類似于120hrs的影片后,我喝了半杯水,聽了幾段輕音樂,又恢復了平靜。
我想我現(xiàn)在看類似影片時腎上腺素的分泌量一定比幾年前少的多了,并且若畫一個腎上腺素與播放時間的相關圖也一定是與以前大相徑庭的。我并沒有多渴望去親身體驗我所羨艷的這種極限運動,即使我仍自戀的認為我是由此潛質的。所以影片的前五分之四部分,算是比較心平氣和的看下來了。要知道,對于曾經(jīng)過分理想主義的我是萬萬忍不得放棄同伴這種“齷齪”事的。然后,影片之于我的高潮便是最后Joe crawl himself down the ice mountain and rock road以為Simon已經(jīng)離開他們的扎營點時的mental crash。我想當時他已感受不到斷腿的撕心裂肺了,腦子里不能控制的放著Boney M的歌。其實一個精神完全崩潰的人應該是快樂的吧,但當時的Joe是仍然在為自己的生命努力的,他知道所任由BoneyM占據(jù)自己的意識,他將必死無疑。而我
看到別人為夢想所承載的一切,我語塞了。
也許,當一個人知道生命純粹的只剩下他自己的時候,、
他就知道了最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絕望并不代表fail
真正的fail是
還沒有起步,就憂心忡忡;
還沒有付出,就擔心沒有回報
我要做,我喜歡的自己。
看這個片子之前,我看過《垂直極限》,對其中美國式的倫理觀很不能理解。為了救三個身處險境的人,派額外六人去救援,而且還是在希望很渺茫的情況下。如果說那三人的生命很珍貴,那么救援的六人,他們這樣在對自己安全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對生命的一種褻瀆呢。美國人的觀念中,任何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這在《拯救大兵雷恩》中就可見一斑。可是援救的代價是什么,是不惜犧牲更多的生命么,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
《垂直極限》中,救援小組最后活下兩人,犧牲四人,援救成功一人,也許這個結果他們能稱之為成功救援,那么那個被成功援救的隊員,以四人的代價換取她一人的生命,這份生命的重量,在她未來的生活中是否能夠承載。
《冰峰》這個電影中,Simon在處理同伴繩子卡住的問題時,選擇了割斷繩索。我理解和贊同他這樣的行為。如果Simon是一個自私的人,那么當Joe剛受傷時,他就不會選擇要以驚人的難度帶他下山。然而這樣的處理使得他回國后飽受非議。然而Joe卻一直為他辯護。印象很深的是,在Joe獨自一人爬了三天回到營地后
有的片子可以引發(fā)很多思考,這部就是,關于登山遇難奇跡生還的紀錄片。
掙扎在生死邊緣,人沒有尊嚴可言。
斷腿的劇烈疼痛,凍傷加脫水,無邊的黑暗,無邊的孤寂和恐懼,徹骨瀕死的寒冷,這就是所謂煉獄吧。遇險的登山者,用求生本能奇跡生還,是不真實體驗是不能了解的慘烈。他在地獄邊緣游走的幾天里,夜晚看到的美麗星空會是什么感受...
掙扎回到營地,被同伴抱起的感覺,一生難忘。
奶奶所受的痛苦,癱瘓,鱗癌,何嘗不是這種感受.... 也許我能做的就是擁抱給予安慰,這種煉獄體會,絕望的存在,在生命的盡頭,是如此的不公...
到最后的最后,生存需求,水,營養(yǎng),變得無比珍貴,能正?;顒拥闹w難能可貴。
我們,有什么道理,不珍惜自己的身體。最寶貴的皮囊,如何好好使用,好好鍛煉.... 去體驗世界的美好,大自然的震撼。
這是怎樣的心路歷程。隨著Joe經(jīng)歷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新的挑戰(zhàn),我自己也在做著判斷。我會怎么做?我能堅持么?可惜的是,我可以想象似乎我在冰窖里就已經(jīng)死掉了。我已經(jīng)被心中的恐懼嚇倒了,不要談克服客觀的極限。
我們的討論就從影片中the part of unplanned game 開始。當Joe 掉進進入冰窟窿,陷入沒有希望的困境(awful prospect)的時候
選擇一:move or stay
瘸腿,看不到希望,孤獨,恐懼,疼痛,有理想,年輕。 It's just not a part of the game plan。向上爬,失敗。向下降,可能有希望,但看不到希望。結果:堅強向下降。在絕望中爭取希望。重要的是move!
爬出冰窖,雖說已經(jīng)是人間奇跡,但還不足以存活。后面的路你知道通往希望有多遠,但距離令人生畏。你有勇氣爬下去么?
選擇二:move or stay
化大為小。堅實地向前走。每一個小目標的實現(xiàn)都是通往成功之路上重要的一步。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由一點一滴的小成就鑄就的。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總會想辦法實現(xiàn)的。move, move with confidence
當接近目標,卻已精疲力盡的時候
“冰峰168小時”意志 態(tài)度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