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魯?shù)?,誰是馬???】敲開天堂的門——德國1997年最賣座的喜劇電影卻在結尾把我虐的一塌糊涂。跟隨著馬丁和魯?shù)线@兩個癌癥晚期的病人,一起瘋狂滴追求夢想,一起去看海,卻在夢想達成的那一刻,馬丁去世了,頹然倒地的馬丁身旁坐著形單影只的魯?shù)弦粋€人看著空曠的海洋肆意翻騰,仿佛操蛋的人生……我能接受悲情到底的悲劇,也能接受讓人笑過去的喜劇,唯獨對這樣的電影不能釋懷,把悲劇當成喜劇去拍,讓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有多放肆的笑就會在結尾讓人多心碎的哭!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是在大學
作為一個怕死怕的要死的人,我很喜歡看一些臨死體驗的電影,喜歡看一些人,在生命最后的時光里,活的絢爛,活的溫情,活的灑脫,活的自由,或者是彌補什么,或者在救贖什么,或者死得其所,或者留有遺憾,都真切的表現(xiàn)出一種“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的平和,最近看的德國電影《敲開天堂的門》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它在黑色幽默中表現(xiàn)著溫情,在無奈中表現(xiàn)灑脫,在荒誕中還原真實,看后,一種“死何懼哉”的情緒讓我頗感溫暖,當然,同時,瀕死的人們的故事,總是讓我感到,我們該多么慶幸自己還活著,又該多么珍視身邊的人和事。
故事中,兩個病友,馬丁和魯?shù)隙际堑弥约簩⑺赖娜耍麄冏≡谝粋€病房,不同的是,馬丁性格更粗糙,甚至粗暴些,魯?shù)闲愿窀鼫仨?,甚至跟懦弱些,顯然,這是一個歡喜冤家的設置,兩人會為些公共場合吸煙問題就互相看不慣,在一個病房,確實難以想象他們?nèi)绾螠贤ā5?,我們常說溝通需要共同點,而又有什么比“將要死亡”這樣的共同點更能化解他們的不同?常常,因為我們總是考慮接下來的日子還要如何如何,所以不敢,不愿,不恥
當知道自己再過一兩周就要死了,你會去做什么?放棄法律、道德、以及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線?不能這樣做,雖然在片子中兩位二逼瀕臨死亡的患者,沖破限制,去做一些犯罪的事情,但始終遵守不傷害人這一點,在搶銀行、買衣服、加油時都是這樣;
然而,死亡確實是使人恐懼,做出破格的事情,比如報復社會,制造爆炸,傳染病毒(艾滋患者),他們想在別人的恐懼、尖叫之中,得到些許心靈的安慰,讓自己的內(nèi)心對死亡稍有遲鈍,忘卻自己快死了,看到別人的死亡,更舒服,就像大部分人想要“世界滅亡”來臨,大家一起見上帝,那么你想同上帝說些什么呢,還是說,他想找你來聊天?
那么是不是自殺的人更令人欽佩呢?不,那更是一個懦夫,每一個生命來到世上都是一個奇跡,也許對生活的感悟不同,對周圍的一切不認同,但可以參與進來,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生活的依靠,是的,最重要的是“參與生活”。
馬丁和魯奇這對突破自我而有保守道德底線的瀕臨死亡的患者到天堂之后會同上帝談“日出”或者“日落”么?馬丁已經(jīng)先去了。。。
另外
《敲開天堂的門》緊湊!“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歌詞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