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還是比較大眾審美的那種,這次居然有個高分電影我會和熱評的想法完全不一致的情況,看完熱評深深的懷疑自己是不是腦補過度了。但是我看不管是評論還是討論區(qū)完全沒有人討論這個話題。所以就寫出來跟大家討論討論。就是我覺得這個電影的主題應該是揭露美伊戰(zhàn)爭的罪惡(表達可能不完全準確)。且編劇把這個罪惡在電影里分為很多個層面向我們講述。
首先我想先表達一下我的基本觀點:
1、兇手就是那個軍人,但是無法被指控。原因可能是:1,當時正在戰(zhàn)爭進行時或者在中場休息,美國不希望爆出有關戰(zhàn)爭軍人這類犯罪的丑聞。2、戰(zhàn)爭剛結束,作為光榮退伍的軍人不能爆出這種丑聞,美國政府不希望聽到國內(nèi)輿論對伊戰(zhàn)的反對聲音。
2、局長這個人物。我認為他是部分的知情者,但是可能不知道兇手具體是哪個人,但是知道是伊戰(zhàn)的士兵。所以他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場不可能有結果的案件。關于他的自殺我猜測可能是為了引起人們對這個案件更多關注和討論,包括他給女主續(xù)租、鼓勵探員繼續(xù)調(diào)查這個案件種種。相比與探員,局長是一個有更多牽絆的人
"Three Billboards" is a funny, thrilling and heartfelt journey about life, understanding and forgiveness. Actually, very few movies can be funny, thrilling and heartfel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is is surely a great achievement by this movie.
電影“三塊廣告牌”里講了這么個故事,母親海耶斯因為女兒跟她爭吵后離家,并遇歹徒慘招折磨及強奸致死,這股懊悔與憤怒一直憋了半年因小鎮(zhèn)警察無法抓到兇手而情緒崩潰,于是她買下小鎮(zhèn)三大廣告牌,質(zhì)問警察局長,“兇手至今逍遙法外,你吃干飯的?”這個沒情節(jié)的電影,就從這里開始,描述了故事涉及的幾個角色心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憤怒的母親:海耶斯無法原諒自己與女兒最后的爭吵,像一頭困獸開始跟整個世界拼命。我女兒死了,我也讓你們大家不好過。她基本沒朋友
第一坐國際長途航班的驚喜,竟然有《三塊廣告牌》,當然我看時已經(jīng)是真的晚了很久很久。但是好片子,即使我大概了解劇情,也還是會在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各種驚喜。所有的偉大影片的偉大之處,都在細節(jié)。
我一直覺得 Frances McDormand 就一直是這種臉上臉頰骨很高,一看就是脾氣很差、要求很高的女人。可能是在《奧麗芙·基特里奇》里留下的不良印象。這完全是適合她的角色,和那個迷你劇里面一樣嘛,她是怎么可以活的這么人見人厭,對最親的人都是一樣。最后自己偶爾陷入軟弱和悔恨??吹揭粋€八卦說
被劇本和表演最大程度支撐起的電影。除非確實不喜歡,否則,對此二點有任何的私以為不好之處,此人級別大概不高。
劇作之完美,一說臺詞,對于家長里短,日常叨逼叨的仔細觀察,高度凝練,下筆深思熟慮,又不覺實際來自于書寫臺面上的偽裝口語。二說結構敘事,一線直敘,從三個人物始,分呈三個家庭,一家庭之于二群體(警察和民眾),此呈三種立場。三次放火,一殺,二縱,三炸,矛盾一次制造,二次激化,最后一次緩解,如是此等三三三三結構。三說情感表達,對號三角色,喪中一股堅韌,不放棄;病中一如樂觀
將電影結合“江歌案”,母親一角形象更血肉豐滿了,都是底層女性喪女后維權的真實表現(xiàn)。
《三塊廣告牌》里的母親和江歌的母親境遇頗似,都是女兒遇害后運用媒體力量得到社會關注,也都在面對公眾時毫不遮掩自己的自私、憤怒和堅強。
電影沒有將主角塑造為圣母式的美國英雄,而將更多筆墨用以渲染她的孤獨,那些來自底層的不安與反抗也通過Fran的演繹表達得剛剛好。
我并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價值觀。明明能夠有更加文明得體的維權方式,為什么我們要宣揚這樣魯莽原始的維權呢?
自媒體時代后
三塊廣告牌:來嚼一顆水果硬糖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