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不及想象中及影評說的好看、震撼。什么都想cover,然后整體就顯得很凌亂,比如之前完全都沒意識到主角的兩位女性朋友不是同一人,演到他第二次去人家找?guī)兔r還懵了一下。
另外,雖然我知道主角只是個普通人,然而比起很多同樣也是的普通人真的極端廢柴:1. “拋棄”家人自己逃亡(無可厚非,但顯然比不上弟弟妹妹放棄工作和家人團聚高尚)、2. 明知消息的情況下,逃離猶太區(qū)起義、3. 再次在明知消息的情況下,逃離華沙起義。兩次都是已經被明示正在籌備起義,然而他完全沒有volunteer加入的意思
鋼琴師的懦弱無疑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力量讓他活下去,不得而知。只是單純的想活下去的信念,或許是生命的慣性。是上帝的旨意嗎。。。換作多數(shù)的人或許都很難在這種無望甚至是絕望中活下去,我突然想到,也許斗爭不一定是出于英勇,這樣的茍且才需要更大的勇氣,,,多數(shù)的人沒有任何的立場來評論他是懦夫或是。。?;钕氯ナ欠N慣性,不一定是主觀意識強烈的,但是誰可以否認它的強大力量。在這種平淡中堅持生存,包含著無奈又盲目,提不上什么信念。。。本能的力量。
換作我必定選擇戰(zhàn)斗,因為我的生存信心絕沒有強大到這種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地步,等待中必定消磨完了所得生存意念。
只做為人鋼琴師的生存意念是很強大的,在遙遙無期、一籌莫展的面前,他居然頑強的選擇了無奈的生存。。。
可以生命脆弱地什么都不如,但也可以使頑強的什么都不及,當意念無存的時候,或者熱情澎湃的時候選擇自殺性的反擊都是合情合理的。當然片中的主角是出于卻諾才逃避斗爭的。但面對無望的生活,他還是一直不放棄的生命慣性,還是徹徹底底的震動了我。
由波蘭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攝的電影《鋼琴家》是根據(jù)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而改編。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第55屆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和第2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波蘭斯基的作品堪稱經典。《苔絲》《唐人街》在中國擁有廣大觀眾。用了三年時光精雕細刻的《鋼琴師》是一部私人小說性質的表現(xiàn)猶太人集中營的電影。二戰(zhàn)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卷入了時代風暴,受盡磨難,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年屆七旬的老人,垂暮之際,回首往昔,直面60多年前那場人類浩劫和自己記憶中的巨大傷痛,波蘭斯基推出力作《鋼琴家》。非常值得一看的優(yōu)秀影片。
《鋼琴家》人氣!一段痛苦與救贖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