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私以為“大陸”正體現(xiàn)祖國幅員遼闊的特征,“內(nèi)地”這樣的矯稱不需要),一半親戚都是香港小市民,長期感受中港兩地的經(jīng)濟文化差異,對于近十年來兩地因為政策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文化滲透以及隨之而激化的矛盾,一直都是關注并同時希望得到大眾的關注的。
對于該劇的出現(xiàn),真心感到欣慰。中港兩地的觀眾站在各自的立場分別感到自身被丑化,但作為一個長期置身兩地文化交匯夾縫的人,本人覺得劇中提及的問題只有高度濃縮并無夸大。對于一些自身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被這樣提出來,雙方可能在面子上有點掛不住,感到被藐視被冒犯,而人被攻擊后的第一反應就是氣急敗壞,隨之想著要怎么反擊。對罵沒什么不好,可以加深一下認識,只是希望非理性的過程可以短一點而不至于產(chǎn)生質(zhì)變,罵一罵發(fā)泄一下情緒,再來正視問題正視矛盾,然后再改進就好了。
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溝通捷徑,現(xiàn)實往往是曲折的。很多人甚至不愿意正視問題的所在,要么粉飾太平要么將其深掩淺埋,讓情緒滯留在最原始的開端,一秒也愿意去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
很多人說夸張,說祖藍黑這個黑那個,但是我覺得只是寫實。
有錢人去香港本來就是購物的,一堆一堆買奢侈品很正常啊,送人的嘛,導游說好聽的是在騙人嗎,正常營銷正常服務啊。
導游貞也是寫實啊,比導游貞更內(nèi)什么的我們也見過,更更厲害的都聽說過。
不知道矛盾是不是真的有這么大,敏感到只要提到“大陸”、“香港”其中兩個字,就有一堆人跳出來喊,歧視!
電視劇嘛。
話說笑點真的不是很多,【喂你那么多要求是怎么回事?
1.制作比較精致。近年來,港?。?a href="/w/id171400.html">特指TVB劇集)一直在擺脫簡陋、粗糙場景的影子,這部劇場景雖不算氣勢恢宏,也算是對過往簡單布景的一大突破。
2.近期,中港矛盾沖突不斷,這部劇集沒有傳聞中說的貶低大陸人,只是客觀陳述事實罷了。
3.劇情的伏筆埋得比較高明,很多情節(jié)到劇集接近尾聲的時候開始逆轉(zhuǎn)。
4.萬綺雯復出的首部劇集,也是一大看點。當然她也是我的女神。
好久好久沒有被這樣一出輕松歡樂又帶著濃濃暖味的溫馨小品劇打動了,簡單家常的劇情,平凡可親的人物,沒有豪門家族職場宮闈的華麗背景襯托,也沒有跌宕起伏爾虞我詐的曲折情節(jié)推動,卻照樣會吸引你看得津津有味。每個角色都鮮活生動,臺詞詼諧有趣,在嘴角不住上揚的同時心里也涌動著陣陣暖意。這似曾相識的感覺讓我想起90年代的tvb,就像《錦繡良緣》《吃醋岳父》《千里姻緣兜錯圈》《冤家宜結(jié)不宜解》,這些記憶中未曾大紅卻著實陪伴了我們許多休閑時光的好劇。比起大制作多噱頭的劇集,把小品劇拍的引人入勝不落俗套才是真的本事,《老表,你好嘢!》做到了!
開始關注這部戲緣于亞視一姐萬綺雯的復出,當年的一部《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讓多少80后心里牢牢刻下了藍鳳萍楚楚動人的倩影,她穿著一襲藍裙在臺上唱的那首凄美哀怨的《忘不了》每每聽來,眼前都會浮現(xiàn)那個惹人憐惜的女孩溫柔堅定的眼神。正當紅時嫁給了相識7天的編劇陳十三,而后淡出娛樂圈,干脆瀟灑的轉(zhuǎn)身留給影迷無限唏噓。這些年雖然也演些舞臺劇,可還是很少在電視上見到她
這劇是最近每天追著,重播沒事做也看的。
從一開始就看得很歡樂,然后各種爭議炮轟引爆,也想過是不是因為在海外沒躺槍,所以感受不深?
這些問題真實存在,這些小人物、社區(qū)、文化特色是純粹黑化而黑化了嗎?
表演本來就是夸張的。
菜芯外形口音是很極品,可是有沒有看到那顆質(zhì)樸包容的心?
嘉怡滑頭犀利,大是大非卻毫不含糊。
就像我們性格上各有缺陷的家人,更多時候卻還是很可愛。
爭執(zhí)沖突,都不是一個巴掌拍得響的。不管是導游事件還是水貨客等問題。
沒有感覺到這劇有刻意批判誰的意味。
萬綺雯姐姐的角色體現(xiàn)的就是劇要表達的核心價值。
獨立自愛,自強不息,理性,包容。
再也不用怕別人怎么說、用什么眼光看。
總之作為局外人,看著不覺厭惡,只覺得是近年來比較歡樂、鬼馬又溫馨的港劇。
#陣容新鮮,萬萬和安仔很有sparks
#黃光亮久違出山,經(jīng)典港片壞人演慈父,熱心實業(yè)家喜感十足。時間累積起對一個人的印象然后又反轉(zhuǎn)他,選角在這一點心思賽高!
#張繼聰?shù)慕巧Φ帽任疫€大聲的竟然是老爸,難道他的眼睛比我還年輕???
【老表,你好嘢!】盛宴!直面矛盾怎么樣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