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2008年底出差廣州時在賓館里看到的印度片。那是本人看的最認(rèn)真最投入的第一部印度片。
這也是一部讓人很觸動的影片??赐曛?,深受中毒之害,影片中的人物對話、情節(jié)、場景等內(nèi)容時不時的會從我腦海里跳出來讓我不自禁回味。
想起以前偶爾瞥過的印度片,說句實在話,似乎只有千篇一律的大大的雙眼皮眼睛和帶有嚴(yán)重民族特色的印度舞曲,還有印度女孩鼻子上那亮晶晶的鼻叮。
影片的主題是美麗的鄉(xiāng)愁。因為是在看電視時無意中換臺翻到,看到的時候估計已經(jīng)放了一小段,內(nèi)容就是從一個叫果戈里因為在學(xué)校的課堂上被大家取笑其和俄國作家一樣古怪名字而對給自己取名的父親不滿開始:移民的父輩和第二代移民果戈里同樣生活在美國,但因果戈里自出生開始就生活在美國這樣一個所謂自由民主的大環(huán)境里,他和父親所代表的印度文化發(fā)生了觀念上的碰撞。生活中他一直想著改掉自己不喜歡的名字、和白人女孩戀愛、很少回家來和自己的家庭相抗?fàn)?。直到一天他的父親突然毫無征兆的客死異地。對自己沒能在父親母親身邊陪伴的果戈里悔恨不已并幡然醒悟
其實,去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知道,它在藝術(shù)上不會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Mira Nair的前兩部片子《名利場》(Vanity Fair)和《雨季婚禮》(Monsoon Wedding)都老實平常,我也預(yù)計電影一定不如小說,把一個移民家庭三十年的生活納入兩個小時的敘述,必定犧牲太多的細(xì)節(jié)。但是我知道自己一定會被感動,就像第一次讀到Jhumpa Lahiri 的短篇 A Temporary Matter。人在異鄉(xiāng)的困惑與迷失,永恒的陌生與疏離,無所不在的錯位和異化,和稍縱即逝的溝通與溫情。海那邊的過去和海這邊的現(xiàn)在,重重疊疊,沒有開始,也無所謂結(jié)束,錯綜交織成一片斑駁的底色。新大陸有無限可能,只是,我們的畫板上已經(jīng)有了底色--名字,便是這底色的表征之一。
Ashoke和Ashima要等遠(yuǎn)在加爾各答的老祖母賜給新生兒一個好名字:“沒關(guān)系,我們都有兩個名字,長大后再起學(xué)名不遲?!泵绹t(yī)生和藹地堅持:“抱歉,在這個國家,嬰兒出生證上必須登記大名才能出院?!庇谑牵@個男孩子被叫做Gogol,跟那位大名鼎鼎性情古怪的俄國作家同名,為此沒少遭到同伴的嘲笑。直到很多年以后
我看完之后是另一種感覺,我覺得全篇不僅是在描述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生活,也是在描述主要人物們早就被名字所“定義”的命運。gogol從出生開始一被子都在嘗試打破自己命運的限制,但是從來都逃不出命運的囚籠。他一被子都在嘗試做一個美國像Maxine一樣的美國人,但是生活的種種總會把他拉回現(xiàn)實。而這一切都如小說標(biāo)題一樣跟名字有關(guān)。
他小時候曾經(jīng)有機(jī)會丟棄gogol這個名字,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而錯失。當(dāng)他上高中和大學(xué),他意識到了自己名字給自己帶來的與眾不同,所以把自己介紹稱Nickhil,并且還正式改了名字,但是當(dāng)他父親在他生日與他談話時,他意識到了自己名字的分量,再一次產(chǎn)生了猶豫。他后來和Maxine Retliffs(我認(rèn)為作者在這里是故意在玩一個文字游戲,retliffs讀起來像reckless,意味著他們家不像gogol一家這樣有著這樣那樣的culture barrier和identity issues)的戀情也是在逃離自己在家庭中受限制的生活,逃離“被定義”的人生,但是由于父親的突然去世,他又再一次體會到自己對父親應(yīng)盡的責(zé)任,選擇了陪著亡父的空宅而疏遠(yuǎn)了Maxine
導(dǎo)演:米拉·奈爾,喜歡她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和《欲望與智慧》,只看過這兩部,她的其他作品都將列入清單,沒新的印度電影就找出來看~
取景地:豪拉大橋、豪拉火車站、加爾各答老城、恒河、泰姬陵……雖然只在加爾各答呆了很短的時間,但是卻一直念念不忘~后來又看了不少與加爾各答有關(guān)的電影,比如:《雄獅》、《巴菲的奇妙命運》、《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當(dāng)然,這部《同名人》在此取景的篇幅也不比它們少~
演員:伊爾凡·可汗,喜歡他的《起跑線》、《午餐盒》、《穿越大吉嶺》和《少年派》
同名人:看完想再看的劇情片 Asian Americanness in an Adopted Home City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