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對俄羅斯的電影一直都沒什么免疫力。
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0電影風格大氣蒼涼專注糾結復雜的往日情懷和失去的情感人性。這部6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戛納評委大獎的影片將他推向事業(yè)的高峰。
本片講述1936年代蘇聯(lián)大清洗前夜的恐怖。美好的田園生活與暗潮洶涌的政治恐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片中科托夫說:“不存在所謂的被迫,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只要你愿意為之付出代價”。所以沒有人是無辜的,政治宗教運動中的人民即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始作俑者
這是一部老電影,首映于1996年。其實幾年前已經看過這部片子,昨天看了《苦澀的收割》之后,感覺和這部片子反映的內容相近,于是又找出來重看了一遍。
故事講的是1936年蘇聯(lián)鄉(xiāng)間的一個陽光明媚的假日。科托夫上校一家人享受著美好的生活。游泳、歌唱,演奏音樂,做愛,踢球、美食。十年未歸的米迪亞的到來,更給他們增加了樂趣,米迪亞幽默風趣,談吐高雅,和科托夫一家和睦相處,與科托夫的妻子馬洛霞共同追憶過去的時光,教科托夫的六歲女兒娜迪雅彈鋼琴,跳踢踏,其樂融融。
影片到了結尾,時間已近黃昏
俄羅斯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嫡系繼承人,自然保留了歐洲中古時代的諸多文化,宗教,藝術的祭奠,因此俄羅斯的電影因其特有的古典主義美感而在世界電影中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其杰出代表便是時光的雕刻匠人塔可夫斯基。《毒太陽》是俄羅斯另外一位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電影,同塔可夫斯基一樣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出生于一個藝術世家,父母皆是俄國著名的詩人,因此其電影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詩性敘述色彩,《毒太陽》便是一部能淋漓的展現(xiàn)俄羅斯電影古典美學得作品,故事背景發(fā)生在前蘇聯(lián)30年代大清的前夜,影通過對革命英雄科托夫一天的經歷表現(xiàn)了長達數十年的蘇聯(lián)社會矛盾。但雖說描寫的是大時代的背景但影片卻未有任何的所謂的大場面,及回憶現(xiàn)實相交替的慣用表現(xiàn),而是細致入微的將種種現(xiàn)實及歷史的糾葛架構在每個人物內心的掙扎與困惑,同樣影片也未直白的展示那個年代的殘酷,而是緩和的將這種殘酷引入鏡頭里平和,安靜的田園世界。因此這種緩慢,平靜的敘事加上優(yōu)美詩性的鏡頭更能夠反襯出時代的殘酷以及其如何侵入到每個人的骨髓
早上起來就好像過圣誕節(jié)一樣的激動?
一大家子又是聽歌,又是吹號的!
然后開始唱歌,還去游泳劃船
回來又開始瘋狂的跳舞!
然后剛吃完飯,又去踢球?
最后一家人又到門口,還和傭人一起學唱歌?
小女孩有用不完的精神吵一天很正常,尼瑪傭人到老人都是歇斯底里的瘋狂狀態(tài)。。。不知道在興奮啥??
整個片子看得吵死人頭都被鬧暈了??!
還好有最后的寧靜的結尾,微風拂面,草原上飄起斯大林旗幟,一切回歸平靜!
導演肯定是虔誠斯大林擁護者,整個電影表面看上去是肅反,其實骨子里是在諷刺這一家人
西風獨自涼
1986年引進的前蘇聯(lián)電影《兩個人的車站》,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扮演了一個叫安德烈的列車員,使大陸觀眾第一次領略了他作為演員的風采。時至今日,米哈爾科夫已是蜚聲世界的大導演,被譽為俄羅斯的斯匹爾伯格。
米哈爾科夫生于莫斯科名聲顯赫的藝術世家,外曾祖父瓦西里?蘇里科夫和祖父皮奧特里?岡察洛夫斯基均為沙俄時期著名的畫家;父親謝爾蓋?米哈爾科夫是著名詩人、前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院士,蘇聯(lián)國歌、俄羅斯新國歌的歌詞作者;母親亦是詩人;哥哥是名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在家庭濃郁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下,米哈爾科夫對文學、影象藝術如癡如醉。1977年,32歲的米哈爾科夫根據契訶夫未完成的小說《沒有父親》改編的影片《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又譯《失琴聲》),獲得了巨大成功,先后獲得多個國際獎項。
1994年,米哈爾科夫導演并和女兒共同主演了獻給“大清洗”的犧牲者的《毒太陽》(又譯《烈日灼人》),淋漓盡致地顯現(xiàn)了斯大林時代普通人的悲慘命運。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在俄羅斯和世界影壇引起了轟動
烈日灼人:弗拉基米爾·伊林領銜,約瑟夫和他的男人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