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小遙遠的東西,這些感知是渴望了一生的結果,渴望被拯救,渴望被補全,就像渴望被風吹起的裙擺。”
——《斯托克》
導演:樸贊郁
樸贊郁最有名的當屬:《老男孩》《我要復仇》《親切的金子》簡稱樸贊郁的 “復仇三部曲”。還有前段時間大火的《小姐》也是樸贊郁的作品。
《斯托克》豆瓣標簽被定義為:劇情/懸疑/驚悚片。這種影片類型的模糊和不確定性帶來的一個效應就是觀眾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態(tài)去看待這部影片:假如抱著看驚悚片或許恐懼片的心態(tài)去接近此片
拋開劇本,拋開導演,拋開演技,拋開顏值,讓我們看看這部片子中可被稱為大Boss的人,查理斯托克。
查理斯托克,斯托克家次子。因為小時候八九歲時活埋了自己兩三歲的弟弟約翰森,而被送去了精神病院。這有一件蠻有趣的事,約翰森的兩歲拍照時坐在媽媽的懷里,照片里大家都在看照相的爸爸,除了八歲的查理在玩一個大的紅的氣球,這里就能體現(xiàn)出來查理對約翰森的不滿,對家人置氣所以不配合集體照。很多影評說戀兄什么的,在我看來應該不盡然,在約翰森出生后全家人的重心都向更小更需要照顧的約翰森,這是查理出生后六年里從未體驗過的待遇,家里人估計也真是無心照顧他的感受,所以他作為最需要家人認可的人,成為最不受寵的二子(科學研究表明爸爸會最喜愛長子,媽媽會最疼愛幺子,次子在有三個孩子的家庭里會最得不到重視)。
真是好可憐,特別媽媽這么喜歡約翰森應該是因為他們兩個相同的發(fā)色,自動腦補做了出色的手工作業(yè)去找家人炫耀結果爸爸和哥哥已經(jīng)去打獵媽媽叫他小聲點有什么事情等等再說弟弟睡著了一邊輕柔地給弟弟掖被的情景,受不了了
兩三年前的這個時節(jié),在度過一些不知所云的清晨晌午之后,我可能會興致勃勃的在網(wǎng)上翻到當年的高考作文題來寫些七七八八的東西,走到今天我的想法我的目標總有點搖擺不定,腦袋里蹦出很多的想法但常常不知道如何去組織起來,像是在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后,我決定把自己束縛在一兩個命題之下,試圖用一些本來看上去很愚蠢的條框來規(guī)范我的想法,使之能盡可能的從混亂中脫離出來,哪怕只說明白其中某一點,也是值得高興地,畢竟,過了那一個小時也許那些想法永遠就消失在無聊中,好像從來都沒有存在過。
《Stoker》是一部商業(yè)片,來自遙遠的東方的XX進軍好萊塢的試水作,就像面對高考作文題一樣,腦子里第一反應是想象這又是哪里來的《讀者》心靈雞湯二逼文為載體的命題作文嗎,或者是XX拼命地試圖用自己在東方所擅長的路數(shù)來到西方演一個防彈武僧吃力不討好嗎。
海報不像,海報有點韓式驚悚味
片子不悶,但又不是那種能一下把人的神經(jīng)抓進去的程度,從其他人的影評里我才又更學到一些“觀影技巧”:影片中的黃色
影片斯托克通過一個家族基因里隱藏的殺戮本性逐步被喚醒展現(xiàn)了兩個孤獨又彼此相依的心靈以殺戮為紐帶逐漸走向深淵的過程。在倫理選擇面前,印迪亞也印證了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或潛意識,當積累到某一點時暗藏在基因里的本性中的殺戮也被導演用符號隱喻賦予了古典主義的美。所以當悸動,欲求,恐懼,報復都聚集在一個點之時恰好點燃了潛伏已久的魔鬼,使得真正的邪惡的自我回歸。
斯托克家族的神秘基因的緣故讓他們的關系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
導語:有人說,《老男孩》是只有神經(jīng)病才能拍出的電影。這樣的言語,其實是對哲學系出身的樸贊郁驚世才華的最佳恭維。我想,光憑著“復仇三部曲”,樸贊郁代表的不僅僅是韓國電影工業(yè)的成熟,同時也是個人導演實力最好的試金石。于是,端詳《斯托克》的整體結構以及運鏡水準,即便把拍攝環(huán)境放到美國,語言氛圍切換成英語,樸贊郁也不失為亞洲導演躋身為好萊塢的一流名導。
成長過程中,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路邊或是墻角中,正在搬運昆蟲尸體的螞蟻們吸引,怔怔地看著血肉逐漸消散,徒剩軀殼,或是灰飛煙滅?
舉出的這個例子與樸贊郁電影中表達的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敏銳純真的心靈愈是危險,但認清現(xiàn)實殘酷嗜血,卻是升華童貞心靈最有效率的不二門法。而《斯托克》也正是在用一場血漿與陰謀暴走的方式,來向你講述一場關于成長中尋找自由的奇幻旅程。
本片的劇本來自《越獄》男主Wentworth Miller的筆下,講述了少女India在18歲那天失去了父親。在她與母親百感交集之時,英俊帥氣的叔叔突然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之中
“斯托克”大師級的劇情片 如果變態(tài)是一種美學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