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大篷車。
難以想象,兩個半小時,依舊可以耐心的把它看完,在很多遍以后。
陳舊的印度電影,看得時候可以感受膠片的氣息,與現(xiàn)在的電影相比,它太陳舊了,沒有高科技,也沒有新元素,只有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各個人物精彩的表演。
父親被人殺害的女子,為了躲避追殺逃到了大篷車上,從而開始了一段以前從未有過的生活際遇,邂逅的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過程中有好心人的幫助,有輕敵的挑釁,更有壞人一步步地阻撓。可是,圓滿地結局,最后,女子和少年走到了一起。
隨著電影中的一段段歌舞,吉普賽民族的風情一覽無余,他們群居,他們團結,他們無論什么事情都在一起。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蘇妮塔和莫漢的愛情,我也很喜歡,一個從小生活優(yōu)質的女子,和一個隨著吉普才人流浪的少年。命運讓他們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無論是蒙多還是約翰,都是他們相處中的調劑品,異樣的相遇,最終走向幸福的結局。這樣的生活是浪漫的,看過《大篷車》的人都對這樣的生活滿心歡喜。
而我卻真的很欣賞妮莎,欣賞她的為愛而犧牲自己
想到印度電影,我的第一印象永遠是《大篷車》。
那是多年前一個夏天的傍晚,我和姥爺、姥姥在市場的一個小攤子買了《大篷車》的VCD回家看。依稀地,我只記得當時碟片里的畫面是黑白色,還有女主人公叫蘇尼塔。若干年后,作為一個大學生,當需要用理性的視角試圖審視印度電影時,我卻只能在這里祈求祖國的十余年教育容許自己在這里感性一次——容許我懷念那歡快的吉普賽大篷車隊——懷念那曾經(jīng)的夏天里那個美麗的日子。
重拾讓我重新認識了很多:譬如吉普賽,譬如愛情,譬如理想。
印度這個民族是古老而神秘的,我想我永遠不能祈求通過一學期課程的學習就能對它了如指掌,正如我不能保證自己究盡一生做中國人就能參透華夏文明一般。我想自己能做的就只是通過一些媒介去盡量了解與之相關的內容而已?!洞笈褴嚒钒脑仄鋵嵅欢?,豆瓣上的大部分影評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吉普賽”這一民族身上,我也不免落了俗,想說說這群奔放而可愛的人兒。
我對吉普賽人的第一印象實在糟糕透頂
最近狂收名片,看到飽,看到撐……,無論是世界級大師的吸分名作,還是世界角落里脫俗的偏鋒大作,令我感受最鮮明的的是東西方拍攝觀念的置換。徐克老師胡金銓四五年雕琢一部電影,但卻換回全世界的致敬和仰慕,黑澤明、小林一樹等諸如此等的精神復活在了歐美,而好萊塢月月高產(chǎn)的堆山庸品,這曾經(jīng)被翻頁的時光現(xiàn)在卻是中國如今的概況。
現(xiàn)在的影迷已經(jīng)被吊高了口味,對于過往的精致和純粹,乃至淳樸、無華已經(jīng)不以為然,甚至還會冷嘲熱諷。但名作的背后往往洋溢的卻是復古的勤者精神,大部分的歐美大作大都經(jīng)過了貌似笨拙的雕琢和極其不商業(yè)的積淀!而國內的視覺盛宴始終不能掩蓋幕后的蒼白和輕?。?br>《大篷車》其實是澆在浮沉霧霾上的一場大雨,無腦?弱智影片?手法笨拙原始?那我們這“能不夠”的新時代中國·影片又如何有腦?超智商?手法靈動前衛(wèi)?
影片是最早撼動國人的印度電影代表作,盡管后來引進的印度片子也不少,但因為這過于高的起點,使后來遲到的印度影片再難掀波瀾,無法超越大篷車的影響了。其實縱觀現(xiàn)代的印度影片
劇本設置很好,情節(jié)精彩紛呈,豐富的娛樂元素,娛樂片標桿。
公路歌舞主線,追殺逃婚背景,愛情交叉情感,搞笑橋段穿插。
只是故事扁平化,人物沒有升華,性格沒有發(fā)展。俗稱無腦商業(yè)片。
人物性格單一符號化,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缺少演員情緒與觀眾情緒的推動與交流,導致故事顯得索然寡味。
《大篷車》極致!經(jīng)典的印度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