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俊的丈夫,俏麗的妻子,可愛的孩子,過著惹人羨慕堪稱完美的標準中產(chǎn)生活,恪守著家庭禮儀,夫妻倆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幾乎樣樣都看似那么幸福,那么讓人艷羨??墒牵诓卦谶@之下的卻是忙碌無聊的社交繁節(jié)以及煎熬的相守和隱忍。丈夫是同性戀,妻子也愛上了黑人,因為種族問題引來了各種流言蜚語,夫妻倆試圖維持原來看似天堂般的生活。但是,有什么意義呢?如果心已不在一起,心不再為對方而牽扯,繼續(xù)下去只是一種折磨。我想這也是電影起名far from heaven的原因吧。
就電影里的愛情來說,愛情是那樣難得,那樣不能隨心所欲,愛上一個不能在一起的人,愛上一個在一起不被所有人祝福的人,想要幸福還是很難的。就像女主角所說的那樣,“愛情告訴我們要拋棄我們的生活和規(guī)劃,所有就是為了短暫地與維納斯女神接觸。所以我們經(jīng)常為那種愛情而感到沮喪。世界似乎過于脆弱而無法承擔它。并且有了任何其他的,生活依舊很圓滿,或許過于脆弱的只是我們自己?!笔且^續(xù)維持表面的幸福還是遠離虛假的浮華,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哪怕同時需要面對的還有一個慘淡的世界
俺對天發(fā)誓,俺是純粹隨機挑了一部片子看的,看封皮兒真的是挺正常的愛情電影。絕對目有想到,又被俺碰到homosexual情節(jié)。不過吧,就俺本人理解,此片兒比“同志”更主要的一條線確是“種族”,故俺不能算作是又看了一部同志片。
整部片子節(jié)奏挺慢的,但慢的并沒有讓你覺得不舒服,不是拖沓的那種,而是舒緩,要如同主人公們的生活和舉止一樣,隨便的一瞥看過去都能察覺到濃濃的優(yōu)雅從容。卻,從標題就看得出,人生Far From Heaven,所有人都是,即使是貌似最光鮮,最奪目,可以被拿來做“五好家庭”標本的那一對碧人也不會例外。
Julianne Moore很適合Cathy這個角色,可能從The End of The Affair開始,我就習慣了她煞白面孔鮮紅嘴唇的扮相,從The Hours開始,我又習慣了她做50年代中產(chǎn)家庭主婦優(yōu)雅姿態(tài)的代言。這樣的完美主婦讓俺自然聯(lián)想起DH里的Bree,不過顯然,不像Bree那么極端,比Bree心智更正常,且不會像Bree般酗酒的她要更加完美。不光是語言禮貌和善且貴氣十足,對所有人都永遠保持儀態(tài),對弱勢群體關(guān)愛有佳,把家務(wù)操持得井井有條
一部樸實無華的家庭倫理片,卻反映了一個最根本的道理,那就是“何為人?”,我們在思考時不妨換作“何為我?”。
通常識別一個人會簡單的用相貌來區(qū)分,但身體是“我”嗎?社會需要對每個人加以標記便于管理,于是名字變成了最普遍的抽象的“我”,名字是“我”嗎?
顯然這兩樣都不能被認作“我”的本質(zhì),身體只是我所,名字只是我指,靈魂是“我”嗎?就普通人而言,靈魂確實就可以代表真正的“我”了。
影片中通過男主人的同性戀情節(jié)以及白人女主人與黑人園丁間的情感兩條線索來分別以個人和社會的雙重視角探討人的真正自我與倫理間的關(guān)系。首先要說明的是,“倫理”并非社會大眾約定俗成的產(chǎn)物,而是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社會慢慢總結(jié)歸納出的真理。
就男主人而言,同性戀長期困擾著他,與社會道德標準相違背,況且不討論同性戀是否確實有背人倫這個問題,因為這一點在當下的歷史時期肯定會存在爭議。而我想說的是,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他必須符合其規(guī)范,否則就會遭到排斥甚至懲罰,就如同男主人公擔心自己的名譽受損會影響到他的事業(yè),恐怕遭旁人排擠
今天這里要說兩部電影,一部叫《遠離天堂》,一部叫《守護有心人》,都跟種族歧視有關(guān),還跟善良有關(guān),最后,跟勇氣掛鉤。
《遠離天堂》
《遠離》翻拍自1955年的《深鎖春光一院愁》,其原名叫《all the heaven
allows》。但是我更喜歡這個譯名。這里我要說一點題外話:中國早期有一段時間要求引進國內(nèi)的外國片都需要用中國一些古詩美語作為譯名,于是才有了一系列詩情畫意的譯名,什么《苦雨戀春風》《碧海青天夜夜心》。我覺得真的是很有水平啊,既能一語道破影片主旨,還能結(jié)合傳統(tǒng)文化
原始的欲望促使他去酒吧釣凱子。
已婚婦女之間會談?wù)撔陨铑l率。
自我不認同,搞得夫妻兩個都很痛苦。
敏感的閨蜜看出她跟丈夫有問題。
性不和諧是個大問題。
漂亮的金縷梅。
夫妻倆,誰比誰勇敢?
為了所謂的聲譽,兩個人要維持著虛偽。
你覺得我們能看穿這些事物的表面嗎?
就像超越落魄的儒雅,視為曾經(jīng)滄桑的華殿。
在這個年代,我這個白人女不能跟你這個黑人男在一起,但是,你很漂亮。
僅僅靠目光和腹肌就能勾搭上。
爸爸,我今天學了劈叉,你想看嗎?
丈夫?qū)ζ拮诱f:我愛上了一個人
文/caesarphoenix
簡單筆記。
一、影片顯在的源流
該片的表現(xiàn)主義用色、用光,音樂,空間設(shè)計,大致的情節(jié)線,人物身份(家庭主婦、園?。┒紒碜浴短焯盟试S的一切》。從整體呈現(xiàn)出的風格來說,這是一次驚人的翻拍。但《天堂所允許的一切》中隔開女主角和園丁的主要是階級和年齡。(但因女主角是保養(yǎng)有道的中產(chǎn)階級,和男主角的年齡差并不明顯。)
法斯賓德在《恐懼吞噬靈魂》中放大了年齡(外觀上看幾乎是老太婆和肌肉男),抹平了階級(女人變成了獨居的清潔工),加入了族裔問題(德國的阿拉伯移民),刪去了孩子。
《遠離天堂》把這個歐洲移民問題替換為美國最常見的人種問題(歷史遺留的、困擾美國的頑疾,有色人種中最突出的黑人),把孩子低齡化,給園丁添加了女兒。而且不同于前兩部,丈夫并沒有死,而且有著同性戀問題。(丈夫在邁阿密看到小gay的段落,甚至有點想到《魂斷威尼斯》,通過鏡頭運動將視點后置,當然總體完全不同)
由此階級、族裔、性別、性向,文化研究最愛指涉的問題全了。
(但此片中的階級問題主要是由族裔差別帶來的
“遠離天堂”性別遭遇種族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