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用諷刺癲狂的手段,展現(xiàn)了哈薩克主播波拉特到美國的一場“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薩克國內(nèi)是個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長用粗俗搞笑的橋段吸引觀眾眼球。他的家人也有點兒“怪”,妹妹還獲得“風塵小姐”的第四名。 就是這樣一個主持人,被派去了美國進行文化學習,并拍回來一部紀錄片。波拉特和制片人在人們的歡送下來到了光怪陸離的美國。他開始學習美國的禮儀,接觸美國的文化,然而卻處處碰壁,處處鬧出笑話。這天波拉特在電視上看到心中的美麗女神,心馳神往,甚至忘記了此行任務…
《波拉特——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哈薩克斯坦而學習美國文化》的調(diào)笑功力確實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薩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國人,所以就理所當然地可以笑地更開。聽說本片上映以后反響極大,造成哈政府出資在《時代》雜志上登出文章,告訴美國人哈薩克斯坦并不是電影里所說那樣。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雖然只在片中出現(xiàn)了5秒左右的時間,但其影響及引領潮流的能力卻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藍色的灰色西裝”無法匹敵的。
影片表面上雖然極力凸顯哈國主持人的蠻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國一腳。嘲笑美國的反恐戰(zhàn)爭,諷刺美國的大國情緒,同性戀,嘻哈,房車流浪漢(垮掉的一代?),瘋狂基督教,色情行業(yè),哪樣都被導演惡搞了一把。不過也只有這種亞文化才能接納波特拉——美國主流文化嚴重的蠻荒,這樣也就成了一種諷刺。波拉特最后終于學會的"NOT"的笑話,美國文化卻另他失望不已。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鄉(xiāng),繼續(xù)嘲笑自己的鄰居,那樣才是低俗又可愛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找到傳說中的《波拉特》。沒有三聯(lián)忽悠的好,可能主要是因為配的那個俄語發(fā)音讓人頭暈。
一開始,我想,他在家鄉(xiāng)哈薩克斯坦講講俄語也就算了,都演了一半了,怎么還在講,我還納悶,在美國上哪找那么多會講俄語的人去。
恩,在圣彼得堡的某某人天天講這種話,頭會疼嗎?
《波拉特》講的是一個在哈薩克斯坦排名第六的電視臺記者,被派到美國學習人家先進的東西,拍成紀錄片回國放給落后的國人看。帶著制度、科技、文化、習俗等等差異,波拉特提了N多讓美國人或噴飯或?qū)擂蔚膯栴}——
在車場,他問銷售人員,你這車要開到多少邁,能撞死一群吉普賽人?
在飯店,他跟服務員套磁,這個房間真不錯啊,一邊說一邊把行李帶中的東西往外掏——包括一只活雞,服務員說:還沒到房間,這是電梯。
在電視節(jié)目的直播現(xiàn)場,他告訴主持人,節(jié)目開始之前提醒我一下,我要去尿尿。主持人大驚:直播已經(jīng)開始了!
……
如果你不幸地在街頭也碰到這么個怪人,也很抓狂吧?
如果你更不幸地突然在電影里看到他令人抓狂的提問和你自己真的有在抓狂的表情
我只想說:惡心.
對于這樣一部充斥著"屎尿"的電影,我實在無法恭維.我沒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去挖掘影片的批判精神,我只知道看著這樣一個瘦高個,聽著他滿嘴的無言亂語,十足的倒胃口.
難道獲獎的片子都得是這個樣子嗎?
那讓各種獎杯go to hell!
雖然相信這是惡搞,不過很多情節(jié)體現(xiàn)的本質(zhì)性東西還是值得看的。
這就是美國。而他就是波拉特。
當他在街頭熱情洋溢地對行人打招呼
害怕地坐扶梯 以為電梯就是房間
不懂得幾乎大部分高新科技產(chǎn)品的使用
搞不清楚人情事故。。。
特別是那段關于如何講笑話的情節(jié)
讓我一直記得。先假設,停頓,然后再否定。
正是這些看似不能理解的差異造就了本片的笑料還有主題.
看完覺得是很諷刺很黑色幽默的東西.
然后覺得應該去一些不大出名的國家看看.
就像以前的別人不了解中國一樣的
我也不知道名字后面是克斯坦的地方究竟是個什么樣子...
這個片子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開頭的地方波拉特介紹自己的國家的時候,那個措辭。確切的說我是喜歡那個翻譯的人,它說哈薩克斯坦是夾在烏茲別克斯坦等等諸多屁眼之間的一個小國家……于是決定看下去。
笑過之后留下的讓我們來回味,看美國的文化,看波拉特表演般的生活
活的自在才是主打
波拉特:口碑不衰!惡搞十分笑七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