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劇名就很明顯這是給軍國主義招魂這個洗不掉的也不討論,因為當你看到入戲了就已經(jīng)被軍國主義影響了;但是情感上卻是相當煽情,最重要的是場面很真實,就事論事式地反映出了那個年代的場景;但國內(nèi)的神劇相比就假的太明顯了,
而且大和戰(zhàn)斗時的場景相當震撼不知道還能以為是歐美大片呢;不過最大的槽點是光拍高射炮防空了,其他艦艇區(qū)域場景很少而且大和抗揍源于優(yōu)秀的損管也沒體現(xiàn),另外460主炮就幾個片段而且萊特灣海戰(zhàn)擊沉美軍驅(qū)逐艦和擊傷航母居然完全沒有提及這是本劇最大敗筆沒有之一。
曾經(jīng)看武士電影還為他們的忠勇感動,但這部影片算是玩過頭了,露了底。其民族有唯美而死的審美取向,就是要死給大家看博得喝彩,民族性使然,倒也無妨。不過這片子表現(xiàn)慷慨赴死的過程也太滑稽了,羅羅嗦嗦的互相批評,其風格也就是文革那種“同志,我要給你提意見,你不能太辛苦不顧身體啊”。船上每個人都是政治輔導員,無論年紀大小、職位高低,都一個勁的要為大和民族尋死,還要激勵同伴別死(其實潛臺詞是去死)就像那些搶著付飯錢的人,也像文革那些比誰喊主席萬歲響亮的人,透著虛假分明的是被環(huán)境逼迫的。日本人真還邪了,其人性就跟全世界的統(tǒng)計規(guī)律不符,裝什么裝哦。
佐藤純彌這個導演,中國70年代人是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小時候所看的所謂“日本電影”,其實只是佐藤純彌一人的電影:《追捕》,《人證》,《野性的證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敦煌》……不知道為什么,中國和他的關系極其之好,當時進口的電影幾乎全是他的,沒有黑澤明,沒有小津,只有佐藤純彌和山田洋次,以至于我們在很久的時間內(nèi)對日本電影都缺乏足夠的了解。
鑒于日本右翼勢力的不斷抬頭,我在準備看這部電影之前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覺悟”。盡管導演曾經(jīng)是拍攝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著名親華人士,不過由于選題的領域,我預想這可能是只能作為反面教材來看的一部電影,呵呵……果然,我對了。
除卻歷史原因不計的話,大和艦卻是我個人在兵器史上最喜歡的軍艦。一,史上最大,好像其后人類再也沒造過這么大的戰(zhàn)列艦了。二,造型最美,森林般的炮管,優(yōu)美的體型,吃水極深,側(cè)看簡直是浮在海上的一片葉子,又象是座無情的城堡。和二戰(zhàn)別國的小兒科軍艦比起來,對方象是完全不懂工業(yè)設計。三,命運最慘,幾乎是第一次真正的出戰(zhàn)就被擊沉了,中了…
第一次看覺得是軍國主義招魂電影。覺得必定是狂熱的戰(zhàn)爭分子才能拍出來這樣的片子。
再看又體會到主人公那種復雜的心情,他覺得覺得日本會敗,而自己的母親都死于戰(zhàn)爭,他隨時會死,但他還是要跟戰(zhàn)友一起、跟大和號一起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
如今我最佩服的是日本那種團隊性紀律性,或者說打仗就是要這種紀律性。
在這個片子里淋漓盡致的提現(xiàn)了:5分鐘全員準備完畢,完美的分工,超高的效率。
戰(zhàn)斗時,指揮官倒了、身邊的人倒了,后面的人接著上!
哪怕明知道是炮灰,一切還是有條不紊。
臨危不亂、拼命不怕死
為啥不評價很差呢,應為覺得特技上還有一點看頭,情節(jié)上實在是很爛很爛,在排除仇日的前提下個人覺得還是政治意圖居多吧,整個電影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大道理滿天飛,和中國某些題材的電影有一拼,既然是主要賺取日本人的眼淚的東西,所以從57分鐘后就只看了打仗的部分。
日本的某種精神的確讓人覺得可怕覺得敬佩卻又覺得變態(tài)。雖然很喜歡這部影片,但還是不希望日本再拍這種片子了。
“男人們的大和”2005佳片有約,情節(jié)感人,三觀不全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