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影片,各種意義上的,包括娛樂性觀賞性和一定的思想性,視覺聽覺的盛宴。
片子有的歌曲太動人太好聽,天籟之音、靈魂之聲。
其實我本來對歌舞片并不怎么感冒,《音樂之聲》雖喜歡,《雨中曲》卻完全找不到感覺。而這部《馬戲之王》看得非常入戲,非常激蕩。
故事原型說過這樣一個金桔:
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
影片就是對此的極好詮釋。
或許以我的角度來看,我只能看到馬戲團各位身上所擁有的最珍貴的勇敢,她們在自己的歌聲中一次次的正視別人的冷眼嘲笑,可她們的舞步卻展現(xiàn)著她們對階級的斗爭,在一次次歌聲中直視了冷眼,或許正如歌詞所說“this is me,i am who want to be 我們不就是曾因自己的懦弱,錯失了許多美好的東西嗎,多次熱淚盈眶的背后是因為我在電影中看到了我們失去的最珍貴的東西,是她們不顧一切也愿意去抗爭到底的最珍貴的品質-勇氣
從一開始的不懂,到后來的震撼,一切都源于將歌舞與故事的完美融合,將人心與人性表達的淋漓盡致。
《馬戲之王》沒有曲折的劇情,沒有恢弘的場面,沒有驚險的鏡頭,但如果你需要愛情,你可以從出身卑微的男主身上找到執(zhí)著與真誠所帶來的感動;如果你需要事業(yè),你可以從一貧如洗的境遇當中找到冒險與堅毅所帶來的成功;如果你需要親情,你可以從充滿挫折和誘惑的人生軌跡中找到那份責任;如果你需要友誼,你可以從善良和坦誠的品質中找到那份力量。如果你都不需要
前言
1.歌舞片概念:歌舞片是一種融合了電影的敘事以及音樂特效,在整個影片中以聲音取勝,以舞蹈輔助情節(jié)的獨特的電影表現(xiàn)形式。
2.好萊塢歌舞片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早期形成與發(fā)展(1920年代后期),這一階段主要是好萊塢歌舞片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
第二階段:
歌舞片的黃金時代(1930—1960),這一階段是好萊塢歌舞片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繁榮的時期。出現(xiàn)了多部經(jīng)典影片,如《音樂之聲》《雨中曲》《出水芙蓉》等。
第三階段:
好萊塢歌舞片的復興階段(1970至今)
音樂之聲后,很久很久沒看到一部讓我如此熱血沸騰的音樂電影了,分分鐘讓人有原地飛舞引吭高歌的沖動,墻裂建議大家去音響較好的廳觀賞,那音效質感和穿透力絕非網(wǎng)絡播放可以比擬的。基本把分數(shù)都給在音樂和舞美上了 部分劇情銜接不自然 而且主角的原型就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并沒有那么勵志,但女主角很美,天在上晾衣服的夜晚也很有記憶點。
“馬戲之王”狼叔帶著一群畸形人唱歌跳舞,然后電影就拿下影史后勁第二的成績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