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fā)于公眾號“影探”
公號ID:ttyingtan
作者:香蕉姐
轉載請注明出處
他被領進宮時,才3歲。
矮小的身材,沒進了巨大的雕龍寶座里,如魚投入鯨口。
碩大的傳位玉璽,在太監(jiān)的聲聲震喝中,重重蓋在了黃絹上。
不耐煩的他,追趕著掛在門口,明黃色的帷幔,一腳跌進了耀眼的日光下。
群臣跪拜。
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像是去廚房找吃食,卻誤入權力中心的莽撞嬰孩。
被滾滾而來的歷史洪流,狠狠拋在后面。
困頓的掙扎,無能的反抗,一場游戲一場空。
32年前,臺灣地區(qū)首映,拿下了全臺票房年度冠軍。
以前疑惑為啥這片子不是國產,現(xiàn)在略有慶幸不是國產。
真正好的電影就像哀而不傷,仿佛能體會到王朝的黃昏、傀儡的人生,好幾次仿若自己就是溥儀,可是又能在進入和脫離之間反復跳躍,看進去和走出來一樣重要,這是觀者的心得;同時也是溥儀的心得,三歲時突如其來的皇位,走不進的紫禁城,阿麼和婉容離開時走不出門,老年時期買票回家進故宮那一段大家或許覺得心酸,可我卻以為這已然是個很好的結局,他卒于1967年,末代皇帝的身上有太多的戲劇性,亦師亦友的蘇格蘭老師莊士敦,(著有紫禁城的黃昏)
溥儀真的有路么?
溥儀從來就沒得選擇。
小時候,被慈禧宣過去,在慈禧垂死前宣告了他的皇帝身份。他就在小的甚至不懂什么是告別的年齡就擔起了皇帝的使命。在沒有被教導過任何義務的時候,他最先接觸到的是權利。
后來他遇到了莊士敦。這位老師,太重要了。他灌輸給溥儀各種各樣的新思想,他幫他從井口認識這個真實的社會??伤驼娴臎]有別的目的么?我覺得未必。莊士敦送他自行車,教他打網(wǎng)球,給他講時事,一件一件的都很好,可那些真的幫助到了溥儀么?他在他母親死的時候,騎著自行車,穿梭到大門,可依然被禁在了紫禁城??梢娮孕熊嚥]有真的幫助到他,它只是給了他一個希望,一個覺得可能自由的念想。
在他不做皇帝,只做亨利.溥儀的那段。那對于他可能是除了最后的花匠之外的另一個美妙時刻吧。
后來成立偽滿洲國的時候,他雖然被日本人利用,也只能說他有他的堅持和無奈。
被關押,又釋放。做花匠。終于歸于平靜。在他從龍椅下把小蛐蛐拿出來的時候,在他再一次坐上龍椅的時候,在他買票進故宮的時候,我有點感傷
為什么中國人自己拍的歷史片,總是很難得到國際認可?(不是絕對。)
我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隱約感覺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總是無法跳出自己知道的框架,和理念去重新剖析自己,剖析跟自己相關的人或事物。
1912.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國覆滅,如果讓你來拍,你會用什么視角?
新的革命軍崛起。
新的思想理念誕生。
這部,完全從封建王朝最后一個皇帝的視角,記錄了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希望,他的絕望,他對于民主的理解,他為自己野心的爭取,他個人情懷。這個視角是非常獨特的。不抬舉,也不貶低
從外看內,從西方視角看中國的歷史,會更通透、更深刻,也更真實。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從清末以來走過的顛簸和遭遇的苦難,這是一個民族由封建王朝走向現(xiàn)代化社會,巨大的歷史變遷,瓜未熟就得蒂落的民族苦痛;也可以品出末代皇帝傅儀飄零半世,身不由己的人生悲涼。
傅儀的生平橫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講述傅儀一生的同時,還可反映歷史的巨大變遷,是一個自帶戲劇性的很好的歷史題材。
此劇導演將攝影的光線的完美運用發(fā)揮到極致。實現(xiàn)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融合。最讓我欣賞和喜歡的
終于在影院看完了完全版的《末代皇帝》,完成了一個夙愿。
163分鐘的版本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這次現(xiàn)場用中文;而216分鐘版本差異的部分,變成英文。一會英文一會中文的放映體驗也是沒誰了,在這里可以清楚看到哪些部分在正式版中被割舍,非常好。
一個極度孤獨的傳奇人生,漫長而短暫。溥儀做出了一個普通人,能做出的所有正常的選擇。他一開始就擁有一切,然后終其一生慢慢失去。
不可能重現(xiàn)的故宮實景拍攝,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可信地還原了那個奢華的宮廷。而中國人第一次沒有對電影內容做出任何限制
《末代皇帝》口碑不衰的傳記片 煙火里的塵埃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