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是無聊才點開的,吸引我的是仨孩子(其實只有倆)懟爹的四房姨太太,這么無聊庸俗低級的家長里短,窩.....很喜歡。哎喲喲,這個叫首芳的怎么這么吊,死了媽還這么兇,這個叫漢卿的怎么這么雞賊,這倆孩砸一看就不是省心的貨。繼續(xù)看下去,果然不省心。嗯,一點都不高大全,我喜歡。嗯,一點都不小清新,我喜歡。
張學良張作霖這對父子很有意思如出一轍的雞賊精明。因為這部劇,年輕的窩徹底對李雪健老師路轉(zhuǎn)粉啦哈哈。老張循循善誘霸道控制雙管齊下
[img=1:C][/img]
[img=2:C][/img]
[img=3:C][/img]
[img=4:C][/img]
[img=5:C][/img]
[img=6:C][/img]
[img=7:C][/img]
[img=8:C][/img]
[img=9:C][/img]
關于劇情:前30集五星,后18集三星
李雪健老師把張作霖演活了,可以說前30集是李老師的演技撐起了整部劇,老帥被炸死后,基本沒有看點,劇情平淡似水,演員演技平庸,但文章也不錯,把張學良的紈绔,幼稚,愛玩演到位了,演技合格。趕時間的看前30集就夠了,31集后沒必要看,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換了導演和編劇。
關于感受:就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張學良是被歷史推著走的,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大決定,一是東北和平易幟,二是九一八不抵抗政策,三是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如果他沒當東北的最高領導人
今天看了少帥去吉林剿匪到訪問日本這段劇情,張學良的歲數(shù)呢,正好是二十歲??春笤S多感觸,紀錄如下。
1.與谷瑞玉 于風至。少帥頭次帶兵,刺刀見紅,年輕的生命在眼前逝去,這種壓力對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 確實很大。于是少帥選擇找女人排解苦悶,釋放壓力。張學良的這種選擇我能理解,但是認為不智。從效用上看,對谷什么都給不了,最后離開當婊子還想立牌坊,還想全身而退;對于,傷害極深,從于風至后來的冷言冷雨就能看出來,自己弄得也是尷尬被動,頭痛不已。如此,為了一時快感,痛快了下面
這兩天集中看了《少帥》,一個爭議演員演了一個爭議人物,確實很有一些娛樂話題。不過,我看它倒不是因為演員,而是因為導演張黎。張黎拍過很多知名歷史劇。比如,《走向共和》拍的是晚清的危局與改革;《人間正道是滄桑》,拍的國共的合作與紛爭??梢哉f,這兩部歷史劇,是現(xiàn)今最豐富,最耐人尋味近代史版本。而今,我把《少帥》看成他近代史的第三部,講的是軍閥的飛揚與苦撐。
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電視劇主題的設置重點,并沒放在九一八和西安事變上。九一八可以看成前事的宿命,西安事變更是草草收場,無心和正史發(fā)生沖突。電視劇的重點,反而放在張作霖與張學良這兩代軍閥的父子關系上,并由此演化出張學良與郭松齡的師生情誼,以及張學良與楊宇霆的主臣關系。從這個角度看,導演其實很巧妙地把歷史劇轉(zhuǎn)化為家庭劇,運用子承父業(yè)這個百試不爛的設置,寫出了一個歷史家族的喜怒哀樂。這布置像極了科波拉的《教父》和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的混合版。它們的主題都是,一個深深愛戴父親的兒子,決心把父親的事業(yè)繼續(xù)下去,為此扭曲自己竭盡全力
我從小被教育的是張學良是民族英雄,西安事變我小學的教科書上就有讀到過,我記得那時候的考試就是自己選后面一篇課文,來給大家上課。我當時選的就是西安事變,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不太熟悉張學良,還把名字說成了張學友。
后來我又聽到了另一種說法,來自臺灣朋友,說是張學良是民族罪人。
我們一直被教育的是九一八事變是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后來又聽說這是都是張學良自找的。
我特別注意了下該劇怎么描述這一史實。
原來是因為中東鐵路事件導致張學良對中央政策的不信任。同時被蘇聯(lián)人打怕了,他怕到時候跟日本人打起來中央也不會特供任何的支持。所以拿著“克制”的命令一味忍讓。在后來人家問他為什么不打回去?他解釋說之前是誤判,之后我們夢醒了,日本人也夢醒了。
史實上怎么樣,這本身就是個懸案,而我佩服編劇把這件事講的前后邏輯符合。你可以在劇里找出張學良做別的事的性格原因,也許之前來自于郭松齡,也許來自于他父親。很多點就是這樣,張學良在歷史上就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但是編劇給予了他合理的解釋
莫把孫婿當女婿-----給電視劇《少帥》挑錯(關于日本史的BUG)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