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劇透
看不到蘇維埃的偉大,只能看到蘇維埃的官僚與利益交換。這是俄羅斯拍的?我還以為是美國人為了黑蘇聯(lián)拍的。
男主為了送孩子去瑞士治療,加入了第一次的志愿者,而然結尾飛機下來好一大堆人。第二次的支援反正我看不到他強烈的動機,也許這個時候是愛國。下水每次都要卡人數(shù),尤其第二次。圖個啥?為了凸顯孤膽英雄?男主的消防隊全滅了,消防就上一個還能理解,電工第一次就一個,第二次還是那一個?第一次還能說只能使用本地的電工,怕操作錯了
看到評論區(qū)里有人捧著美劇踩這個片,當時就無語了。且不說二者類型上有別。同名美劇和《王冠》等都是充滿美式自戀的攬鏡自照和偽飾歷史,讓人很難相信具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觀眾會從現(xiàn)實影響的角度認可這些電視劇。同名美劇基本是從抹黑蘇聯(lián)政治體系的角度在編劇。相比之下,這部俄羅斯電影則是以親歷者及其直接命運共同體的視角講述故事,我對此有天然的好感。
電影具有毛式藝術的風格:舒緩悠長,脈脈含情。如果說給蘇蘇招魂,那依然是抓到了痛點:不否認問題:趕ddl沒有按照藍圖施工,事故原因是人為;但
開始我還以為是毛子的大片呢,但開頭提示: 人物及生平事跡均屬虛構。所以別當真,影片是從消防員角度代入的, 整個片子場景小特效少,典型小成本片子。 故事內(nèi)容更不是爆炸, 而是逃生與救援歷程,當成一個災難情感片看看還可以。 跟頭兩年那個挺火的劇比起來,說是動輒幾十萬人傷亡的大場面相比就是簡直小兒科。 這里不談論誰真誰假,就一部電影,咱也別操高層的心, 緊就這個片子而言,雖說前面鋪墊較長,但80年代風情配電子樂營造的氛圍還不錯,值得一看。
劇情發(fā)面,在核反應堆爆炸這種緊急事態(tài)的背景下,時間線能這么緩慢發(fā)展在我看來極其不合理。我對于歷史的了解基本上算是沒有的,但是我不相信,對于核反應堆爆炸,就算在以前,俄羅斯的應急措施能這么差。第一,盡然一個國家,找不到幾個敢死隊;第二,整個俄羅斯都找不到防護服給前線救援人員嗎;第三,這救援時間拖得太久了吧,幾個白天黑夜了?難道男主不去現(xiàn)在,核電站主線就暫停了嗎?第四,這爆炸多久了才疏散民眾啊。。。還有很多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我不一一列舉了,如果當時的歷史真和我列舉的一樣
切爾諾貝利,這個在常識里頭,基本是個恐怖的存在。
“核電站”也從此成了一個“談之色變”的技術。
死了很多人,更多后遺癥……
一連串的數(shù)字。
關于這一點,老毛子自己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這或許是個不同的角度。
這個在老毛子那里“諱莫如深”的痛點,如今也可以自己說一說,是個不小的進步。不過,或許是因為如今,老毛子也沒有太多關于“不可描述”的禁忌了。
所以,在故事里頭,這位“代表”還是很“直言不諱”的說了句“你不太了解官僚機構是如何運轉(zhuǎn)的”。
當問題發(fā)生時
我的評分:7
影評: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當時影響巨大,害人聽聞。大量的平民死亡,然后最終還是靠軍隊,用幾百名飛行員的死亡,大量軍人的超量輻射,才沒有造成后續(xù)的更大的災難。
感嘆蘇聯(lián)軍人的英勇無畏的時候,也要反思。因為這一切是可以避免的,在核電站建設的初期,為了省事,核反應堆的切斷裝置用石墨造的(就是這個意思,表述的不準確)。當操作員發(fā)現(xiàn)異常,按下緊急按鈕,應該讓核反應堆停止,卻變成了引爆。
這讓我想起,我們的10.31事故,天然氣管線帶壓封堵應該用氮氣,卻用氧氣代替
【切爾諾貝利:深淵】情節(jié)跌宕的災難片 切爾諾貝利|人禍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