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sinking her teeth in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1937-1945) with THE GOLDEN ERA (2014), a biopic of Chinese literary writer Xiao Hong (1911-1942), Hong Kong auteur Ann Hui returns to the same time-frame to limn heroic real-life events during Japan’s occupation of Hong Kong.
這部電影并沒有像一般的抗日劇那樣拍的偉光正,而是關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的小人物,他們不會被歷史一一鐫刻,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一個小人物完成了歷史。
片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日,真正感動的是每個人一開始參加抗日的動機并沒有高喊口號。周迅為了再看到矛盾的書,更像是一個粉絲。葉德嫻送藥情報是因為女兒。這更符合事實。當年很多老百姓參軍也不是為了共產(chǎn)主義,純粹是當兵有口飯吃。而正是這種淡淡的日常的描畫,才更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對小人物生活的影響。
烽火歲月,一場鮮為人知的戰(zhàn)斗
《明月幾時有》以上世紀40年代香港淪陷期為時代背景,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的真實事跡改編,演繹了以劉黑仔為代表的游擊隊員及方蘭、方母等平凡小人物眾志成城,攜手營救800余名文化名人逃離香港的故事。
1940年代的香港,妙齡少女方蘭和母親一起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兩人將家中的二樓租住給了作家茅盾和其太太孔德沚。
方蘭十分熱愛矛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熱的革命熱情和澎湃的民族氣節(jié),然而對于身邊動蕩的時局和緊張的政治氛圍,方蘭卻知之甚少。
如果要問許鞍華拍電影最擅長的是什么,我想我會回答“長鏡頭”,但不同于某年輕跨界導演的炫技,她的長鏡頭,吸引人的是畫面背后深遠克制的意味,這也讓我從來都無法拒絕她的作品。
我一般不太喜歡那些無論是情節(jié)還是表達都轟轟烈烈、滿是大起大落的影片——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像是沒營養(yǎng)的零食,只能讓人過一時之癮,可一旦吃完了,肚子里也不會有絲毫飽腹感,甚至連味道都會忘掉,只剩下一絲不清新的惱人口氣。
但許鞍華的電影,卻能給觀眾以完美的留白——無論是從情節(jié)還是情感上,都給人一種深遠的意味
《明月幾時有》戰(zhàn)爭壓碎星辰,我們要愛母親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