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聽說這部電影,卻一直沒看!我向來是后知后覺的!
看的時候沒有什么激蕩人心的地方,還是好萊塢的傳統(tǒng),畫面絢麗,用盡噱頭。可惜我向來是一個不注重畫面的人,除了阿爾莫多瓦的色彩讓我眩暈!
但是,畫面里有depp,總是有幾分吸引力的!一直覺得depp有一點像張國榮,兩個人都帶著一點邪氣,透著幾分妖艷!可以很男人,也可以很女人!只是depp的表情比較夸張,眼神里的那股悲傷來的更加純真,像孩子!而哥哥那悲傷的眼神里總是透著一股哀怨!
劇情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甚至有些乏味!幾個壞小孩都得到了懲罰,忽然想起七宗罪,有那么一點相像的,只是沒有那么沉重,畢竟對孩子我們總是要寬容的!
最失敗的是小主人公沒有什么出彩,只是表現(xiàn)出一味的順從,當然還有愛,但實在太沒有張力!愛,如果表現(xiàn)得不好,那就是一種濫情,好萊塢一向的毛?。?br> 雖然片子本身沒有讓我感動,但它要表現(xiàn)得主題還是讓我難以釋懷!一直以來希望像個孩子一樣的活著,純凈的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自己的象牙塔里生活,猶如Chocolate Factory!
最后其實只有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還有童心,在我們逐漸世故的日子里,內(nèi)心是否還會相信有著大聲喊出“看哪”的那個孩子
――――卡夫卡·陸(KavkaLu)
[img]http://img.6mov.com/photos/4015.jpg[/img]
好萊塢電影看得很少,因為,主流的好萊塢電影和哈哈的主旋律是同母異父的兄弟。
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為了和《無極》進行對照,作為商業(yè)電影在中國的不同命運。
從特效而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雖然比《無極》高明可是依舊沒有逃出電腦技術的短處。
出生在貧苦大家庭的孩子查理完全是美國教化機器的典型:貧寒的奇跡、大家庭的守護以及紀律的重要。只是好萊塢一向比我們高明,他們是真正不露聲色的“洗腦”工程。毛澤東的名言藝術政治服務的北美范本。
家庭是清教社會的基礎,是美國信仰的基礎,查理最后的獲勝贏得是什么?是在爺爺帶領下的“服從”,這種潛臺詞不言自明。
911之后,美國自大的形象變得虛弱,對伊拉克的侵略更是物極必反的結果,這種外部暴虐和內(nèi)部羸弱的局面下講求家庭的重要和凝聚的重要是美國的教育手段
周末重溫了一遍。小時候的記憶就是覺得巧克力工廠里的各種各樣的東西好神奇啊……科學技術以后真的能創(chuàng)造出這些東西嗎?
這一遍看又思考了更多。查理這個孩子,作為正面典型,看起來太成熟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他從頭到尾沒有一點點孩子氣的任性,沒有不恰當?shù)呐e動。(除了撿錢的話)所以他走到了最后。
而其他的小孩,或許貪婪,或許任性,或許嬌縱,或許目中無人,其實也并不是很嚴重的缺點,但都遭到了懲罰。
主人公威利旺卡,也是個十足的怪咖。對壞小孩的故意捉弄樂在其中。$#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賞罰分明,夢幻直白。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