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特蕾莎修女這部電影后,我總是在想:是什么力看使一個愛美的女子幾十年如一日,放棄了安逸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了窮人的衣展,一天扎進貧民席、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中?是什么力量促使一個柔弱的女子勇敢地擔起拯教窮人于水火之中的重任?換作是他人,偶爾為之尚可,一輩子像她這樣,真的很難。為什么特蕾莎修女能夠做到呢?我想大概是因為特蕾莎修女心中始終有一盞大愛之燈,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懷大愛心,做小事情”。正是這盞大愛之燈照亮了陽光不曾照到的角落,驅走了人類的自私和冷漠
看完并沒有多少感動,感覺并沒有演出來我心中特蕾莎修女的樣子。或許是人的神態(tài)真的很難模仿,也或許是我對特蕾莎修女期望太高。
物質貧困的人,受的是沒有物質的苦;有了物質的人,受的是精神的苦。物質貧困比精神貧困更容易解決,精神貧困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人際關系。
特蕾莎修女每天干的雜事兒真多,作為一個組織各種各樣的事兒都需要她決定。
The day is sadness, let me be enjoying 人生苦短,讓我好好享受吧
Allow me to consult, rather to be consulted 讓我去慰藉他人,而不是被慰藉
To understand,rather than to be understood; 去理解,而不是被理解
To love, rather than be loved; 去愛,而不是被愛
Because giving is receiving; 因為付出就是得到
Because it is in forgiving that we are forgiven 因為只有在寬恕中,我們才得到寬恕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在死亡中我們才得到永恒
這是電影Mother Teresa《特瑞莎修女》最后一段話。
但電影中,這些話,不僅僅由特瑞莎修女說出,還由她同事說出,由她身邊的人說出,在這些人身上,仿佛可以看到,特瑞莎修女所灑的種子,在她身后,開始發(fā)芽,生長,并延續(xù)下去。
我想我們對于特瑞莎修女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詳了,她,憑著對上帝的愛,一個人單槍匹馬,最后卻造就了上個世紀最成功的慈善機構
《特蕾莎修女》是由根據(jù)特蕾莎改編的電影,電影講述了特蕾莎修女的生平。
特蕾莎修女從12歲就立志為窮苦人工作。但她從當了修女以后,她的工作只是教授那些立志當修女的女孩子,這似乎和自己的初心有所背離,校園雖然一片寧靜,但一墻之隔的地方卻是她和她的學生永遠體會不到的窮苦的遠方。
那里有受饑餓、病痛折磨的難民,有流離失所的孤兒,這一切都讓她感到揪心。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上帝交給她的一個新任務“拯救窮苦人”,她放棄了修道院里的安寧生活,在加爾各貧民區(qū)展開了自己的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
特蕾莎修女:特蕾莎觀后感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