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自己被所謂“聲援者”代言,還是寫點什么吧。
五一前一天,我在某APP上預定了假期第一天的闖入者,中午場次,在不錯的影院,不錯的座位。第二天,看完赤道,休息一下,發(fā)現(xiàn)等待入場的都是看這部。有老人,有小學生,還有行動不便的人,也有90后00后學生。看了下當天的排片,都集中在這一個廳,最小的廳,不到一百個位子, 但場次是一整天都有,中午的上座率大概是一半,跟大廳赤道的人數(shù)差不多。我買的是活動票,其他片子都顯示已搶完,這個是一直都有。以上為全部背景資料。
我隔壁也是自己來的女生,全程托腮,前面的小女孩一直試圖站起來,被父親拉回來,后面的老人一直嗽嗓子,一群“非主流”目標觀眾都把這兩個小時奉獻給這部片子了。那反過來說,電影給我們什么了?我出來之后,跟在人群最后,沒聽見一個人聊這個故事,大家只在說,去不去洗手間,餓不餓。沒人聊這部花了我們兩個小時的故事,反而像完成了一個任務,可以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了。
那天北京天氣很差,大風,下午還是有大雨,我們都趕著回家。我們不敢說什么
《闖入者》前后情節(jié)主題撕裂的問題相當嚴重,前半段是老人與子女的生活價值觀沖突,后半段陡轉(zhuǎn)為文革反思。就“闖入者”的主題來說,前者似乎更為恰當,但電影突出的恰恰是后者。然而前后兩段的呈現(xiàn)都過于表面化,即便后者由于題材限制,難以明確發(fā)揮,前者的凌亂瑣碎也是難以推脫的。
題材是好題材,后半段也有相當?shù)牧Χ取5上?,導演沉醉于精神狀態(tài)的展現(xiàn),大段大段的鏡頭都留給不知所謂的臆想和晃動,而全然不顧把故事講好。精神狀態(tài)的刻畫與留白當然重要,但這些應該建立在起碼的故事理順,情節(jié)飽滿的基礎上。這似乎成了中國科班導演的通病。
于是白白浪費了多少好演員。馮遠征、秦海璐、秦昊完全失去了發(fā)揮空間,變成人人可為的過場角色,以至于逼得秦昊只留下一句“我給我爸扒個蝦”的彩兒。飾演老鄧母親的黃素影已近百齡,最后連一句臺詞,甚至一個正面鏡頭都沒有留下。即便是一人挑起大梁的呂中老師,在既有框架內(nèi)也只是正常發(fā)揮而已。以現(xiàn)有電影的基架,就算演員功力再強,拿不到威尼斯、金馬,也是正常的結果。
大五一,一個人去看了《闖入者》。與它同期的有《左耳》,《何以笙簫默》之類愛情片。各式情侶都去影院追求浪漫。我也就不湊份子,浪費錢財了。
《闖入者》和《十七歲的單車》等一樣,對待文革,側(cè)面觀之。然,這種不是正面的展示(也不可能正面展示得了)卻將那種深層的悲哀表現(xiàn)得更加清晰。唯一要吐槽的就是排片,真是...算了...
片子因瑣碎而更加真實,就像我們每一天過得日子一樣,平常簡單。就在這樣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意外。這意外引申出一個故事。這種結構很有帶入感。
簡單說,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結尾。摔下樓的聲音短促至極,錯愕間,影片就結束了。戛然而止得讓人來不及反應。很多沒說完的話,結束了就結束了,說其實也說不清。
每個人都一樣,在完成對自我的救贖。但在現(xiàn)實的殘忍之下,救贖的成功與否就不得而知了。
多數(shù)電影是在讓你享受一百多分鐘的故事,而《闖入者》沉重的讓你看后不能立刻回過神來。
故事發(fā)生在北京和貴陽兩地,影片圍繞著的老太太老鄧身邊所發(fā)生的莫名其妙的騷擾電話展開的,來電是真實的存在,但又似乎來自過去,似乎來自逝去的老伴,似乎來自剛?cè)ナ赖脑缒晖吕馅w。一個少年不停跟蹤老鄧,老鄧不時闖入兒子的生活,同性戀兒子對老鄧總是不時的強行闖入感到反感,不理解母親的愛子深情,婆媳之間的沖突展示的是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關于空巢老人寂寞生活的描寫引發(fā)著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騷擾電話和那個闖入老鄧平靜生活的少年,喚醒了老鄧對往事的記憶,不時闖入老鄧的腦海的是當年老鄧年輕時候待過的貴州荒涼的山溝里破敗的房子,往事雖已過去,但當年老鄧通過揭發(fā)同事老趙,寫舉報信加害的方式爭取到了唯一的一個回北京名額,而老趙一家最終只能呆在貴州的山區(qū)里暗淡的生活,這件事成為老鄧內(nèi)心深處的心魔。恍惚的夢境中當少年男孩躺在老鄧身邊時,獨居的老鄧感覺到的恍惚是子女的安慰,而少年在體會著住在大房子里的幸福感覺
《闖入者》2014年,一個中國人的故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