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說他不是好的電影,畢竟結構是精巧的,先分再總的敘事,在最后一段的群戲還是很精彩的??蛇@種漫畫式的人物特質,放在一部真人戲里,除非有像那部攝影機不要停所描述的反差,否則觀影過程是非常難以沉浸進去。所有的段落編排實在太過呱噪,缺乏有意義,或者說說是能夠引起觀眾去思考的情節(jié),要不然就像這部顯得異常中二。
日本電影的敘事或者人物特質總是帶有點不一樣的味道??催^的告白如此,情書,或者跟這部幾乎可以歸為同類性質的 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這樣。作為點綴是可以讓我接受
園子溫的(屬于普通人和庸才的)攝影機不要停和拋掉面具上街去。也是他作品里除了曝光我最喜歡的一部。
這次終于關注了下結構了。前面都是散點透視,處處是伏筆和引線:幽靈、群演、人群、面孔、橢圓形上咕嚕咕嚕的人生。在最后一幕之前的平靜敘述中,通過類似“所有的幻想都需要一個朋友”織成人與人之間緊密聯系的、看不見的絲線。然后將伏筆和引線在最后一幕集中在戲中戲里全部引爆,讓幾乎每一處伏筆都有回響,第一個女主角、臺詞、薄霧......在這條街上,看不見的絲線無所遁形,人和人(配角和配角
草就閱片筆記,有待擴充
在去年出版的園子溫隨筆集《用電影燃盡欲望》(譯者余夢嬌)的前言里,園子溫開宗明義——
如果“電影”也有語法這種玩意兒,那就直接撕碎。如果撕碎后還有類似“電影性”的東西潛藏在自己的身體內部,那就繼續(xù)撕碎。如果電影墮落成芭蕾、歌舞伎、能樂、日本畫這種傳統(tǒng)藝術,那更要毫不猶豫地拋棄。
圍繞“撕碎電影性”,《埃舍爾街的紅色郵筒》給出了兩種遞進的激情。
其一是對“電影”的激情。區(qū)別于“熱情”
警告:劇透,懷舊,私人。
不知所謂的名字卻有法國情調(沒調研就這么認為了)的時候,我想日本人是真愛法國啊。
最開始值得注意的是章節(jié)式的人物出場,以及反復倒錯的時間。很像在昆汀的大作《低俗小說》中的使用。被補充的敘事,一個個人物的出場,事件被反復的攔截與流動。中段幾乎所有人都試鏡失敗的時候,卻又拉回到開始,五個浴衣女郎在房間嬉戲,“人生就是橢圓形的環(huán)啊”。這就是加上破碎的時間敘事。
[低俗小說]
可能有人會感到混亂:“這導演在瞎拍什么啊!”但我們的人生,所謂的日常生活
每一面豐富嘈雜的背景里都有一朵朵孤獨開放的花。
被選中的三個主演,都失去了所愛之人,而導演也失去了她的第一位女主角,也是她的女友。也許是因為小林導演感受到了她們三人試鏡時,所共同流露出的這份痛苦,也許是因為死去女友的靈魂在挑選她們。
但失去愛,失去愛人,失去目標所給角色造成的空洞,迷茫和這份痛苦,似乎一直是園子溫電影里的主題。園子溫愛讓他電影里的角色們,奮力的奔跑,嘶啞的吼叫,吱吱喳喳的喧鬧,夸張的表情流露,大聲的哭,大聲的笑,大段大段近乎掏出心臟的獨白
【埃舍爾街的紅色郵筒】園子溫也拍了一部“我是路人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