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臺灣著名插畫家?guī)酌讜充N繪本《星空》,影片描述一個不愛說話的少女,認識了一個不愛說話的少年,他們都不是最快樂的孩子。 有一天,他們逃離城市,翻山越嶺,來到少女的爺爺曾經(jīng)住過的山中小屋。
女主人公,是一個離開童年不久的女孩。說她剛離開童年不久,是因為她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她很孤獨。 從鄉(xiāng)下爺爺家的童年幻夢中帶到父母不和的城市家庭里生活
從前每一年的圣誕夜,她和爸爸媽媽都會一起拼一幅世界名畫的拼圖。
可是漸漸地,她的父母越來越忙,他們很頻繁的吵架
我想說,這并不是關于小蘿莉與小正太的早戀故事,不是青少年校園暴力研究,也不是挑唆少年偷竊或者離家出走的反面教材,更不是家庭問題對于少年成長影響的寫實報告。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十三歲的孩子所看不懂的。
它的主題,與愛情無關,與成長無關。
或許一個脫胎于稚純,經(jīng)歷過些許世事顛簸,但棱角尚未打磨殆盡、內心尚存凈土的成年人,坐在電影院里,能夠體會到電影所想傳達的某種普適的審美與共鳴。
這是一場關于每個人的自我的童話。
十三歲是稚嫩美好的年齡。十三歲的感情是知足的、純粹的不參雜任何情欲的感情。梵高莫奈雷諾阿是感情熱烈的純粹藝術家。藝術是感情純粹集中的表達。法國是所有人心目中有關藝術的世外桃源。爵士樂、紅酒和地毯是上等階級的代名詞。沒有蚊蟲叮咬的森林,擺滿蠟燭的廢棄教堂,森林里干凈隱蔽的小木屋,平靜湖面上的小木船……導演用盡一切手段,布景、環(huán)境、室內、室外、音樂、特效,來渲染一種“唯美”的氛圍。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種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代名詞。故事要建立在這種“美好”之上。
一雙幼小的主人公
1
她不快樂。
圣誕之夜,窗外洋溢著歡慶的頌歌,而屋內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一家三口在餐桌上吃飯,爸爸帶上圣誕帽討她開心,卻遭媽媽冷言訓斥。媽媽接到的電話將這種氣氛引爆,離開餐桌躲進自己的屋子,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爸爸希望三個人一起在桌上吃完飯。爭吵的聲音穿透屋子的墻壁和玻璃傳入她的耳中,爸媽以為在屋里吵架就不會影響到她嗎?她小時候爸媽都會陪她一起拼圖,而現(xiàn)在只剩她一個人拼拼湊湊。她生氣著回到房內,把拼出雛形的《星空》拼圖用力扯散,一把一把重重摔在地上的盒子里。這時窗外清脆的豎笛聲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看到對面樓上一個陌生的男孩吹著圣誕歌曲,心里默默對他說:“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是我想對你說,圣誕快樂。”
節(jié)日里一家三口聚在家里卻不能一起過節(jié),她想要說圣誕快樂,卻只能默默地對一個陌生人說。她不快樂。
2
他不快樂。
又一次搬家,來到新的環(huán)境。又一次轉學,面對陌生的同學。他已經(jīng)習慣了一次次突如其來的變化,也許剛認識了新同學就又要搬走。他冷漠,淡然,特立獨行,這些看起來酷酷的偽裝
預告片很美,五月天唱的也買力。可是心底有一個聲音一直在說可能會失望,就像<向左走向右走>和<地下鐵>。唯一值得稱贊的可能都是音樂部分,所以原聲我都有收藏。確實和漫畫還差了點。
7排的小廳,選在第三排感覺剛好。一開場就是徐嬌的特寫,小女生長開了,不再是記憶中那個和7仔一起的青澀少年。當年有一個人跟我說:你看,這個小姑娘以后要彎了??上沐e了,小姑娘還是長成了一個纖瘦的小清新。雖然一直跟某人說我有戀童癖,但事實證明我很正常,對于這個13歲真正的蘿莉年齡女孩絲毫沒興趣。
整部電影的基調都是平緩的,偶爾給這份平淡一份小驚喜。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文具店,與其說是偷東西不如說是偷一種快樂,音樂響起的時候我笑了。為什么自己當年就沒這樣大膽過,想來也是遺憾。
再一次看到了拼圖,這件被我遺忘了太久的東西。第一次迷上拼圖是因為赤名莉香燦爛的笑容,于是拿壓歲錢買了一在當時還只有進口貨1000塊拼圖。開始也曾饒有興致的拼接,可偏偏選了一副秋日風光,大片大片的相似顏色終于消磨了耐心。
我很喜歡的一個場景,是電影開始不久,女孩坐在候車室,抬頭望著半空中的“雪花”,這時,鏡頭聚焦于其中一片雪片,慢慢飄落在女孩臉頰,化成一滴水滑落,在女孩手中的火車票上綻開。我不確定此前是否有其他影視作品采用類似的呈現(xiàn)方式,只知道這一幕讓我一下子被帶入女孩的情感。
影片的后面,女孩經(jīng)歷了一幕幕場景變成拼圖破碎下落,也是類似的表現(xiàn)形式,情感波動更加劇烈。這時我關注的不是形式,而是共鳴,這種“夢境”與“現(xiàn)實”交錯的場景的共鳴。但我還不太知道如何表達更好。
當女孩從病床上醒來
“星空”徐嬌出演,雖然一切都會過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緊,就抓多緊。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