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問我,來生想要做什么,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它,魚。
有人跟我說過,魚的記憶只有7秒,所以他們在浴缸里游來游去一點兒都不覺得無聊。這么講不免為禁錮魚的我們尋找一個開脫點。但是科學之所以能夠這么強大的存在,就是因為他能解釋我們不能解釋的東西。
《魚缸》是由英國新銳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執(zhí)導,是她的第二部電影長片。作為2009年戛納電影節(jié)競賽影片,《魚缸》在2009年英國獨立電影節(jié)獲得8項提名。
很簡單的故事,單親家庭的女孩子米亞,有個性格暴躁的母親,充斥著代溝的妹妹。米亞熱愛舞蹈,但無法與人分享快樂,她的好朋友離她而去。第一個能從她的舞蹈上理解她的人是她母親的男朋友康納。
成熟男性對于一個15歲的女孩子的吸引是沒有辦法用言語或者鏡頭來拼接的。那時萌發(fā)于女生心中無法遏制并必然出現(xiàn)的階段。因為父愛的缺失、異性朋友的缺失導致米亞對康納產(chǎn)生悖于倫理的情感出現(xiàn)。
中國是個隱忍的國家,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忍一樣的比賽,中國勢必要拿冠軍的。但是相對而言國外的教育則不然,他們不在乎那么多的條條框框
下午看完之后沒啥感覺,晚上打開歌單聽到加州夢想,突然雞皮疙瘩掉了一地好像要蒸發(fā)了。
電影用一種極其粗糙的方式講述了mia在兩周之間發(fā)生的事情。mia在大街上肆無忌憚地走,好像有種英氣,但更多的還是被大雨澆透了的狼狽。她輕輕撫摸那匹白馬,溫柔憐憫的眼神與前一個場景滿口臟話的她形成鮮明的反差。白馬已經(jīng)很老了,撬開枷鎖不是為了讓白馬重新奔跑,而是讓它知道它自由。白馬的16歲同時也暗示mia的年齡,男孩跟mia說白馬16歲了,活夠了,15歲的mia終于痛哭起來,life is a bitch,但是總歸要活著
片子貌似口碑不錯,但我難以承認喜歡它??赡芤驗樗怯娪拔乙婚_始便給了點期望,然后發(fā)現(xiàn)靈氣沒想象的多最后產(chǎn)生了些失望,又或者我離青春已經(jīng)太遠,共鳴走了音。影片的質(zhì)感還是比較天然的,就像女主角,都分不清那股生澀是來自她的演技還是角色本身了。
魚缸里的魚能看見誘人的海,可不顧一切投向汪洋的懷抱時碰到“嘣”的一聲才發(fā)現(xiàn)面前還有玻璃的阻隔。也許主角就是這樣一條魚吧。而這片誘惑的藍色便是那些青春期別樣的孤獨、不算輕易的萌動……
青春疤痕
青春蛻變只是一瞬,伴隨著其成長中必須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不管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過了這段日子,孩子就不再是孩子。有關(guān)描述青春殘酷特質(zhì)的影片不再少數(shù),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好題材,便于展開人所共知的誠懇話題,以供情感細膩的導演一代又一代不斷挖掘?!遏~缸》也和所有一切成長類型的電影一樣,劇情簡單,脈絡(luò)清晰可見,基本上一條線索就能見底。一個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貧民女孩,十五歲,有著青春叛逆的特性,外加一個突然闖入她們世界的男人,以及這個男人如何迅速把她從女孩變成女人。這種女孩到女人的變化,片中隨處可見,昨天還與母親爭吵,與妹妹互相謾罵和攻擊,今天就突然有了屬于自己的目標的責任感,這世界,在十五歲的女孩眼里,突然變了色。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導演著力去表現(xiàn)這種色彩,這種屬于青春疤痕的色彩。更高明的是導演只是拿著攝像機靜靜拍攝,躲在一邊,即使是到了痛苦不堪,全盤崩潰的邊緣,他都只是做個忠實而平靜的記錄者。青春的疤痕既不濫情,又不煽情,更是在平淡中浮現(xiàn)高潮。
主述對象
《魚缸》那些刻在心上的小疤痕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