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歸途列車》,心里有點沉悶。還記得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社會實踐的時候看《1942》,不過后者是展現(xiàn)人性,前者展現(xiàn)現(xiàn)實。壓迫感,卻是兩者卻有的共通處。
之前就有聽說過《歸途列車》,最初注意到它,倒是由于范立欣的關系,紀錄片從來都不是我的最愛,可以說,如果能夠不選擇電影的話,我是不會選擇它的??赡苷菍λ鼪]有什么喜愛,沒有偏見,在看完它后心情才會如此沉重。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我記得華晨宇有條微博里說:“人們有時候會通過虛構出來的電影來結合現(xiàn)實中存在的美好,而這部電影(紀錄片《我就是我》)能讓你從現(xiàn)實中看到虛構出來的美好!”,區(qū)別于那些演員的演技,那些真實的場景,每個人眼角細微的變化,那些沒有大起大伏卻一次次撞擊人們心靈的場面,是紀錄片所獨有的。
電影是杯,那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家庭是茶引,他們被放到中國十幾億的人口里,混雜著最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氣息;現(xiàn)實是水,充斥著騰騰熱氣,一貫而下,沖開了在里面掙扎著的人們。
開頭緩緩的慢拉鏡頭
三次歸途列車,串起了琴琴陽陽以及張家人的生活變化,這也是當前農村再普遍不過的現(xiàn)象——比如我的老家,一個村里200多口人,常住的只有五六十名老人和留守兒童,地大多賣掉了,老人們靠剝剝黃麻謀小錢——呆在農村是沒用和屈辱,誰不想趕緊逃?
可是哪個家長希望孩子踏上打工之路呢,可自顧不暇又談何教育,而孩子們一年一度的團聚總要在耳提面命、成績和眼淚中度過。不斷循環(huán)的悲劇,又到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每次從農村回來都對自己的生活所有感到無比沉重,可是沉重之后又能做些什么呢。
看了才三十分鐘,就哭的好慘,可能比看小王子和大魚海棠的時候都慘。明明是遙遠時空的陌生故事,卻感覺像什么沉在心里已久的東西浮出水面了。
想起了自己的外婆,那個時候認定她是舊社會的頑固產物,根本無法交流。但看到媽媽在微信上告訴我她走的那一刻,那些她送我上學,給我煮飯,聽我訴苦對我深表同情的眼神,還有聽到我去四川讀書一臉擔心地搖頭說“那種地方不能去會地震”時讓我哭笑不得的可愛表情,全部都在上著數(shù)模課的時候涌入腦海。
看著紀錄片里的爸爸媽媽奶奶叫姐弟倆好好讀書
讓我很有感觸的是裡面在廣州火車站恐怖的場景。有外國朋友感嘆說,當時他們都以為大家要起來造反政府了。可是什麼也沒有發(fā)生。若是發(fā)生在歐美,政府基本上要倒了??墒窃谥袊^後上了車大家還是高高興興,之後就風平浪靜的,啥也沒發(fā)生。
裡面在車上有採訪一個男子,他很高興地談手機上的新聞。還說姚明在中國的驕傲,姚明一定會嬴之類。他們剛剛受了一個星期左右非人的經歷,惟一能談的卻是姚明。沒有人埋怨政府,沒有人埋怨不公。這很不正常好吧。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國的農民工如果真罷工反抗起來力量一定是不得了的??墒菦]有人有這種想法。他們總是會理解政府,理解國家。No no no, state is the instrument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oppressed class. 他們無疑是被壓迫階級的最低層。
有人問我說為什麼他們不反抗?我想了很多理由。因為中國人太忍耐?因為他們沒有主見?因為他們要求很低?因為就像魯迅說的,中國人歷史上只有兩個時代,可以好好做奴隸的時候和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我不知道。只是看到他們沒有生氣的機械的表情和眼神
“歸途列車”農民工偉大的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