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邊寫啦~
第二集:結束的時候,陳丹青老師講到,中國人的畫中沒有棺材和尸體,我們的繪畫傳統(tǒng)是《千里江山圖》,而不是《死亡的勝利》。斗膽說下我無知的理解,畫家身處的社會文化可能決定了他關心的想表達的主題,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始終關心社會治理,是仕途,學的也是治國之理,再配上科舉制來給社會統(tǒng)一思想。而歐洲國家用宗教來統(tǒng)一思想,談論此生以后,所以死亡成為必不可少的思想成長之石。
我以為這就是一部分文化差異。(我是真的無知,但希望自己之后能有更深入精確的想法,再來更正自己
古代的藝術都是高端服務業(yè),繪畫是任務,作為訂單被委托給藝術家,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印象派開始,畫家才逐漸self employ,難說哪種對繪畫藝術更好,但當藝術家開始為自己作畫時,出現(xiàn)了更多種可能性。
陳丹青對于藝術的觀點略“激進”,我不知道用這個詞合不合適,但他的確認為現(xiàn)代中國培養(yǎng)藝術家的這種體系毫無生機,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所有現(xiàn)在藝考生的畫。
陳丹青還有很多藝術家都認為,無論社會怎么發(fā)展,技術不斷迭代,藝術是毫無進展的,正如他認為中國藝術最棒的是北魏時期的敦煌壁畫
作為工業(yè)化生產出來的學生,真的沒能力也不配欣賞梵高的作品。
從前一直認為線條流暢,畫面完整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但是陳丹青老師說,如果梵高在現(xiàn)代永遠都畫不到這樣的水平,我們現(xiàn)在所追求的藝術之美也許只是復制粘貼型的審美。
這樣的作品缺乏獨特性風格,但我們在初期藝術教育機構里就明確的被告之如何畫才是美,才能被錄取,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本身就與藝術的初衷相悖?
1.《千里江山圖》王希孟
十八歲少年
(時不時看下講義,就像是在講課,可是他時常強調“我不是在上美術課”)
2.《死亡的勝利》
木心說,所謂元氣,就是孩子氣
貢布里希說,美感是需要導引和學習的
3.《人民的勝利》
看了兩集就沒看了,一些碎碎唸先放這裡,不知何年何月會不會再次從頭看
第十畫:民國女畫家
二十世紀初,女權文化萌芽,出現(xiàn)了幾位女性藝術的先驅。
例:行為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與烏萊):《情人·長城》→《藝術家在場》
中國古代女畫家:趙孟頫的太太管道升、文征明的玄孫、秦淮名妓馬守真顧眉…
民國女畫家:
關紫蘭:畫中有閨中女氣,但下筆的膽氣毫不造作,畫風受東洋影響。
丘堤:法國路數(shù),相對溫和的立體主義架構,靜物畫出手簡靜,帶著一種素心,畫中可見“物性”,不修飾不渲染,恰如其分,不溫不火。
第九畫:瓦拉東母子
巴黎畫派:
二十世紀初十九世紀末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作者:陌上花開(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81697351/
《局部》是一檔由畫家陳丹青講解的輕聊藝術節(jié)目,第一季從中國青錄山水畫作的大家之作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談起,到二十世紀現(xiàn)代藝術的大師杜尚結束。中間欣賞到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各種繪畫藝術作品。中國的王希孟、蔣兆各、關紫蘭、丘堤到荷蘭的凡高、俄羅斯列賓;從《千里江山圖》、《流民圖》;到古希臘的雕塑、杜尚的20世紀非繪畫藝術作品
【局部 第一季】2015年,我驚呆了,久久說不出話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