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刻,當白叔在東北的機場吃著10塊錢的盒飯,居然說出了“藝術”二字,我低頭看著書桌前剩的半份蓋飯外賣。就算是“藝術”也不能讓眼前的食物變得好吃,但還是要吃啊,不過是果腹。早起上學的學生,深夜下班的上班族,奔波的旅人,疲倦之后,為了繼續(xù)走下去在街邊停留,享受廉價的滿足。不是所有的吃都需要儀式感,吃就是吃而已,僅僅這樣也足以成為藝術。
又準備到夏天啦,減肥行動迫在眉睫啊同學們。
但偏偏這時各種美食節(jié)目紛紛向我襲來。
遠的有“食物A片”之稱的《主廚的餐桌》;
還有號稱孤獨實則治愈的《孤獨的美食家》;
每每看完這些節(jié)目,熊的手都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默默地點開外賣APP……
在減肥的道路上,總有無數座大山需要跨越。
而且偏偏山還一座比一座高。
這不又被熊發(fā)現一部剛開播的全新韓國美食綜藝。
光是第一集就狂甩了《舌尖3》N條街,感慨我們的美食竟然被外國人拍得如此深刻。
看完一集迫不及待看下一集,根本停不下來——
《街頭美食斗士》對觀眾太殘忍了,看著這節(jié)目頓時覺得自己電腦前的外賣索然無味,吃啥啥不香,只想趕緊買機票去世界各地跟隨劇組的腳步吃起來。彈幕里的小伙伴們也是嗷嗷呼喚白大叔公開店名~刷到第三集目前還沒看到匯總貼。在此深情呼喚豆瓣的大(chi)神(huo)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發(fā)揮神探精神,蓋個美食匯總樓吧,以便日后造福豆友~
我先拋磚引玉一下,香港篇已扒皮得差不多了(畢竟去過幾次并且中文能看懂,泰國篇實在是無能為力,甚至成都都有很多小店搜不到)
先把香港篇發(fā)這里
非常好看的美食紀錄片,大叔妥妥圈粉。
我才看了第一集,但是已經沉醉在成都的美食里無法自拔了。
我不是學影視科班的哈,但是還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觀后感。
從素材來講,選取了街頭小吃,十分接地氣。都是大家身邊觸手可及的,沒有距離感,食物都很便宜。
剪輯上更棒,和音樂配合得相得益彰,而且畫面選取十分有趣,看的不枯燥乏味。
大叔的吃相特別想,不做作。整個紀錄片透露著滿滿的誠意,除了大叔吃飯,就是拍食物的制作過程,同時穿插著大叔的講解,大叔的中文十級水平太可愛了,非常棒
之前,我比較擔心老廚家是這樣一種店,叫:
外地游客慕名而來
本地居民不屑于顧
如果看看一些老廚家分店的評分,會發(fā)現比較低,但是竟然是白老師推薦,吃也要去吃白老師去過的總店。
坐了將近半個小時的車,之后終于來到了店鋪門口。
進去的時候發(fā)現服務員真是神奇地熱情……就是開門又是說笑,又是歡迎光臨。而最讓人先到的就是他們家店里的格瓦司機器。
于是到了點菜環(huán)節(jié),必點的當然是鍋包肉與紅菜湯,和白老師的一樣
這兩個菜一開始都是為了俄羅斯人的口味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菜。鍋包肉很好理解
不得不承認,這檔節(jié)目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的好看,已經看過兩集確實值得一看。
如今但凡說起美食都要和舌尖系列對比,主要是因為舌尖系列的前兩部確實讓人驚艷,其實從根本上說兩檔節(jié)目的著眼點是不同的,舌尖站的高度比較高,介紹一種美食一般會先從這個美食制作人的經歷講起,祖輩如果走上制作這種美食的,這種美食的具體制作過程,其中制作過程拍的很多慢鏡頭,拍得很美,確實很高大上;再說斗士,斗士主要著眼點是吃,這也是觀眾最愿意看的原因吧,就像現在很多人喜歡看吃播一樣
街頭美食斗士:節(jié)目里的白鐘元吃吃吃,節(jié)目外的我也吃吃吃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