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個多小時按照讓·皮埃爾·達爾代涅 Jean-Pierre Dardenne、呂克·達爾代涅 Luc Dardenne兄弟一貫的敘事節(jié)奏進行著,一個木匠師傅平淡的工作,與前妻的幾次見面,對一個徒弟有目的的跟蹤……在鏡頭方面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處于男主角背后,讓觀眾在本來就沉悶的情緒中更顯被動。
影片在最后十分鐘才通過主角一句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臺詞達到所謂的高潮,影片沒有一種關于傷痛、贖罪、寬容等等的標榜,卻在平實中讓你心起波瀾。
雖然很多像Dardenne兄弟這樣的導演會受到只會拍攝一種電影的指責,這無關乎執(zhí)著,可能他們確實只會拍攝這種他們擅長的題材、影像。但是你卻不能否認他們在長期的拍攝過程中形成的自成一體之風格,也有著對藝術、人性認真的思索。
2008-03-04
《他人之子》在達內兄弟的所有電影里有著更為隱秘與模糊的表達內涵,單看影片表面似乎只是一個父親復仇未了的故事。故事既不新鮮,題材也很普通,復仇與寬恕的故事在文藝作品里也屢見不鮮,而達內兄弟為何還要再去嘗試,落入大眾的俗套中去呢?答案只能是:這部看似題材普通的影片——它的主題講的并不是復仇的故事,而是另有玄機,這在達內兄弟的藝術掌控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他們的其它作品里也有反映,那就是他們始終在探討的底層民眾與社會體系之間的對話與協(xié)調,兩者之間的抗衡與摩擦
就Dardenne兄弟的作品寫東西很容易不知不覺寫成抒情詩,因為他們寥寥可數(shù)的幾部電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夠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整部電影鏡頭幾乎寸步不離地對準男主角而且是大量的特寫大特寫鏡頭,任何稍稍沉重的呼吸都被這兩位已經拍了二十年記錄片的電影人忠實記錄下來,由此產生逼人的“窺視感”,觀眾根本不可能置身度外來冷靜看待人物的所作所為。盡管如此,人的心理活動仍然是不可顯見的,尤其是當一個角色同時表現(xiàn)著焦慮,挫敗,迷漫,痛苦等等等等復雜的情感時,場面簡單的鋪墊就被營造出極富張力的緊張懸念。這種一貫的攝影風格固然缺乏美感,但對于心理描寫沒有什么比之更顯得真實,事實上是已經真實到一種冷酷無情的地步。號稱以記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很多,但只有DARDENNE兄弟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取長補短,其深度幾乎可以與白先勇先生的短文相媲美(可能是個很不恰當?shù)谋容^),在此之前電影的“心理描寫”向來流于表面。
其心理描寫效果奇佳的另一因素仍然源于記錄片:多方位地表現(xiàn)角色使其豐滿
1. - Pourquoi tu quitte pas le centre?
- Je suis bien au centre, je me sens utile.
2.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許我們都不得不去猜測Olivier。因為我們不知道一個失去了兒子的父親面對殺人兇手,會有怎樣的想法,又會有怎樣的行為。在這個揣測的過程中,我們都成了Olivier。
3. Olivier有著極為強壯的身體,卻也有著內向的性格。電影中,他一共問了Francis三次關于殺人的問題,每次Francis不痛不癢的性格都讓劇情變得緊張。
4. 開在高速公路上,他會把他帶到哪里,真的是伐木場嗎?在伐木場,這里沒有人,有時Olivier哥哥開的,他會在這里殺了他嗎?當從高處傳遞木頭的時候,他只要一松手,就能砸傷他……
5. 然而,Olivier沒有復仇,也許他知道復仇并不是utile的,他只想談談。
6. 他是一個老師,一個父親。
達內兄弟如何引導觀眾向著結尾走去?通過近景手持長鏡營造壓抑的氛圍,通過父親同意收徒、鍛煉(仰臥起坐、收腹)、跟蹤、闖入房子、長時間的駕車等等一系列的行動,觀眾都被一個懸念所束縛著——“復仇”即將發(fā)生。
這是必須要到達的終點。對于這位父親來說,從起先的氣惱到接收殺子仇人為徒,計劃已經在醞釀,然后這一系列的鋪設無非是在讓觀眾形成一個“他將復仇”的假象,直到最后在木料間取木料的時候,鏡頭不間斷地對準著孩子的后背,在屏息之間,觀眾似乎都感覺到了謀殺即將發(fā)生。
但是沒有。如果發(fā)生,就落俗了,也就不會是達內兄弟的電影。正如看到的,一個漂亮的反高潮,觀眾的情緒瞬間被消解的同時,引入思考的是人性的復雜,我們將體驗神圣的光芒,一如《羅爾娜的沉默》中羅爾娜對懷疑假象的堅信。這位父親也許是曾經想過要殺死這個孩子,但在最后他沒有做出這一行動;也許在他看見孩子逃跑的剎那,他殺人的動力又回來了,這就是最后當他將孩子按在地上,雙手緊緊插著脖子的時刻。但這也只是剎那的回照,他向森林走去。
如果單拎出故事來看,達內兄弟的電影故事通常比較drama,【兒子】中,男主人公在工作場所遇到了曾經殺害自己兒子的少年,他是否能接納少年成為學徒,讓其有一技之長得以生存。而達內的價值在于去掉盡可能的drama(巧合感),同時又不斷建立懸念。對比去年看俄羅斯的【小家伙】,雖然乍看兩部影片有相似之處,但其實技法還是有相當?shù)牟罹?。【他人之子】開場已經為觀眾建立了懸念,木匠為何打開信封后,又不愿接受少年成為學徒;拒絕之后,他抽了根 煙,又特意去辦公室偷看在填表的少年;回去工作時,木匠無心工作
近乎完美的劇情片 對《他人之子》的推想與本意還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