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小品《克羅地亞憲法》(又名《憲法》),真的是超級好看。
導演用二個家庭的互動,帶出長期存在於克羅地亞(克羅埃西亞)裡,兩個民族間的仇恨、對同性戀的歧視、青少年社會問題,以及每個人在自尊下多種矛盾的複雜心情。
看到最後不由得動容,隨著男主那內(nèi)斂又充滿層次的演出,眼淚是不自覺地流下。
喜歡這個導演始終用鏡頭講述,屬於南斯拉夫的悲痛。這個充滿帥哥的足球大國,在內(nèi)戰(zhàn)結束約三十多年的今天,正用他們的方式一點一點恢復元氣。
#是個擁有東正教及天主教的國家
#四個主要演員演技真的
實在讓人感嘆啊
表現(xiàn)至陰至陽的男主弗耶科在鏡頭捕捉間所表現(xiàn)的氣質(zhì)讓人感覺恍若兩人
作為傳授政治學的高校教授以及極其硬派的面部輪廓
都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其身穿古典裙式與絲襪的場景
最為印象的鏡頭或許在弗耶科發(fā)現(xiàn)其父在病床死后
彎腰頭抵著頭發(fā)出 "Papa"的啜泣聲
當發(fā)現(xiàn)幼年的弗耶科身穿母親內(nèi)衣時
雖然父親的默不作聲
但也暗示著默認的態(tài)度
這部圍繞”政治 宗教 性向”充斥的矛盾與復雜到最后克族與塞爾維亞族、東正與天主教人的矛盾和解
引用片中的話說 "古希臘的帝里斯有一對由同性戀組成的精英部隊,當他們上場殺敵的時候,他們清楚,他們不僅為國家而戰(zhàn),也是為愛人而戰(zhàn)“。
他們理當想清楚了,當信仰天主的弗耶科答應為信仰東正的鄰居孩子做教父的時候,無論信仰如何,他們奮戰(zhàn)且生活在同一個國土,而任何一個人,也都不能因為性向失去愛和失去愛人的能力。
米洛拉德·帕維奇在寫《哈扎爾詞典》這本書的時候,除了玩弄許多文學上的技巧之外,還在書里塞了大量的政治隱喻,想引起世界對塞爾維亞內(nèi)戰(zhàn)的關注。當時就覺得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非常有意思,因為這兩種語言除了字母之外一模一樣,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只需要按照字母表一個個替換過去就可以了,任何人都可以是信達雅的翻譯家。然而事后想想,這種東西可不僅僅是有趣那么單純,既然這兩種語言那么相近,算作一種語言就行了,為什么非要分成兩種?如果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那應該有兩種不同的語言啊
《Ustav Republike Hrvatske》
痛苦從未離去的人生還是很美
樓上教授與樓下夫妻,不止居住環(huán)境的大相徑庭,還有社會地位的天差地別,以及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曠日持久的種族矛盾。一個人怎么可以是基佬,同時又是一個頑固的克羅地亞種族主義者,但現(xiàn)實即是如此,他不在乎同性戀標簽給他帶來的外界傷害與內(nèi)心掙扎,穿上女裝意味著面對麻木,不斷翻看著相冊沉湎悲痛,唯有愛讓他痛苦,誰又能理解這樣偏執(zhí)怪異又脆弱深情的他,而那份對父親最后的愛將隨時終結,上膛的槍也早已為自己備好。
影片講述男主、男主鄰居夫婦,男主與鄰居信仰不同性取向更是不同,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的故事;
影片看完后還是能按著順序?qū)?nèi)容回憶起來,敘事的順序特別好;
主人公借著背憲法照顧老人這種小事相識,思想和言語發(fā)生沖突,坐下來慢慢細談再逐步理解;
不過鄰居在希望得到男主的家產(chǎn)后的所作所為是否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我沒有太理解,即便帶著目的性,似乎也沒有什么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要呼喊一聲的是:千萬不要被電影的名字嚇到了!不要害怕!乍看名稱第一感覺就是個宏大敘事的電影,(就如《革命之路》一樣,還以為是一場血雨腥風的社會革命!),實則是一個小而深的故事(一個以小見大的電影)。
說起克羅地亞,除了最近的世界杯,馬克西姆的《克羅地亞狂想曲》,還能想到什么?「克羅地亞之春」? 歷史、文明、沖突紛爭這東西,廣袤的大中華有,有人類存在的土地上一直都有,只是大家的語言不一,宗教不一。
克羅地亞這個早在史前就有人類居住的地區(qū)
【克羅地亞憲法】搖擺人弗耶科的情緒//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