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片子,覺得很沉重,難道對于女人來說,權(quán)力和愛情一定是對立面嗎?Elizabeth為了英格蘭的振興,放棄了個人的追求,甚至是拋棄了自己的本性,每次看到她除去假發(fā),那么孱弱,那么落寞的樣子,特別是當她說出“I have given England my life. Must she also have my soul?”的時候,真的讓人很難過。。。
可是她穿著一身銀袍,坐在白馬上的威嚴形象,還有那激動人心的演講,讓人無比地折服:“I am resolved, in the midst and heat of the battle, to live or die amongst you all. While we stand together no invader shall pass. Let them come with the armies of Hell; they will not pass! And when this day of battle is ended, we meet again in heaven or on the field of victory. ”
Cate Blanchett的演出真的很出色,雖然她的作品出名的不多,在Babel里面只是匆匆的露了一下臉,但她演出Elizabeth形象已經(jīng)深入我心,我甚至已經(jīng)在心里把她們劃上了等號。不知道她在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里面的演出如何
自美國憲法頒布以來,政教分離就成為現(xiàn)代西方政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但原則歸原則,現(xiàn)實中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對其行為有著巨大影響,更不用說當一個國家的優(yōu)勢團體所共有的信仰。(美國建國初期就曾出現(xiàn)過清教徒迫害天主教徒的案例)
昨晚看電影“Elisabeth-The Golden Age”,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個觀點。1588年8月英吉利海峽海戰(zhàn)時,Queen of England 信仰新教(Protestantism), 而當時西班牙國王Philip是虔誠的Catholic, 并且當時西班牙無敵艦隊還是打著十字軍旗,以圣戰(zhàn)(Holly War)的名義駛向英吉利海峽的。英吉利海戰(zhàn)是新的海上強國取代舊的海上霸主的轉(zhuǎn)捩點。有趣的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恰也是Protestant 對決 Catholic 的一次勝利。我的理解為,是Protestant對個人思想的尊重——宣稱個人可以直接同上帝溝通而不是通過教會和牧師轉(zhuǎn)達上帝的旨意的概念,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提高了生產(chǎn)及戰(zhàn)爭的效率,使英國利用海盜等各方面資源進行抗戰(zhàn)和靈活的作戰(zhàn)理念成為可能。
最后,評價一下這部電影。
整體感覺還不可以
首先,看不看前作,對觀看這部電影沒有影響。
演員衣著的講究;場景切換的節(jié)奏輕快;劇情平鋪直述;人物之間做了合理展開和假設,這些都是該片的亮點。導演通過全片使用冷色調(diào),體現(xiàn)出伊麗莎白女王的莊嚴感??傮w而言本片成功地傳播了都鐸王朝后期的英格蘭文化,并簡明地講述了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的幾件大事,且沒有嚴重脫離歷史事實。值得稱道的是該片在2個小時內(nèi)做足了伊麗莎白的性格刻畫,立體地塑造了伊麗莎白女王的人物形象,然我們看見了一個人前人后不一樣卻又不矛盾的英國女皇。
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沒有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紹,而且沒直接說明戰(zhàn)爭前因后果,以至于對戰(zhàn)西班牙無敵艦隊這么大的事情,觀眾在大戰(zhàn)來臨前幾乎感覺不到緊張。對于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中國觀眾,可能感覺很突兀,甚至全片從頭到尾連瑪麗這個紅衣女子是誰都不知道。
建議情侶觀看該影片,該片可做英倫文藝片,也可做伊麗莎白女王個人傳記。如果是為了知道這段史實而觀看就不必了,畢竟這可不是紀錄片。
最近一直在整理之前看過的電影記錄,大環(huán)境的和諧,資訊發(fā)達網(wǎng)絡便捷,每年看過的電影不計其數(shù),甚至很多看過的電影回憶起來連片名都忘記了??墒?,有一類影片是我心中永遠的夢——從公主到女王的皇族歷史。記得讀大學的時候,看大英帝國史,記憶總是一片混亂,王朝更迭派系紛爭,王權(quán)教權(quán)血腥傾奪,歐洲各國與英國剪不斷理還亂的各種聯(lián)姻,王室成員纏綿悱惻的愛情與陰謀,伴隨王室永遠都消散不盡的傳說緋聞。也許正是這些夾雜著緋聞的混亂史實記憶,換來了我對英國皇室電影獨有的情結(jié)。
首先一定要看的就是Cate Blanchett飾演的兩部電影,《伊麗莎白》和《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其實對于一部電影來說,基于基本史實的演繹是多種角度,仁者見仁。對于我來說,伊麗莎白本人就是多種歷史和文藝作品形象的統(tǒng)一,在這一系列的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天真爛漫的女孩成長為鐵血女王的故事,看到的是一個曾經(jīng)對愛情充滿期待的女人最終拋棄個人愛情,嫁給英格蘭而終身未嫁的悲傷故事,看到的是一個開創(chuàng)了英國輝煌年代的女王的榮耀與苦痛,歷史的真實遠比電影復雜
首先看了第一部《伊麗莎白》,確實很喜歡Cate,無論氣質(zhì)還是演技,總能深深吸引我,個人感覺第一部還是蠻好看的,到了《黃金時代》就略感潦草了,尤其結(jié)尾部分,Cate抱著嬰兒身后光芒四射的鏡頭,總讓我有些牽強的做作感。似乎輝宏的過了頭。當然欣賞一下英國宮廷的裝潢服飾和禮儀也是蠻不錯的感覺,更總要的是,Cate是我的最愛
女王領(lǐng)袖群倫,王座旁眾人俯首帖耳;女王一身素甲,戰(zhàn)馬邊戰(zhàn)士激情澎湃;女王一襲白紗,海面上烈焰熊熊。女王永遠是最亮的一顆星,無人比肩的威嚴,無人體味的孤獨。
擁有整個國家,卻乞求一吻。女人不應該成為位高權(quán)重者,就像天使不應巨石壓身無法飛上天堂一樣。
梅芳姑問石清,我比她好,為什么不選我。石清答,就是因為你比我們都好,所以只能高山仰止。
女王最后說,I have no master.作為一個國王,這是最大的成就,但作為一個女人呢。
“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優(yōu)秀!關(guān)于片中的戰(zhàn)爭場面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