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1966,法國電影。
其實在之前沒有具體對比過歐洲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區(qū)別,就拿法國電影來說吧,整體就是覺得文藝,美國電影為戲劇性強烈,夸張。
后來,了解,歐洲電影擅長用長鏡頭——展現(xiàn)生活狀態(tài),試著讓觀眾自己得出觀念和想法;而美國商業(yè)片,通過大量鏡頭組接,領導觀眾看什么,戲劇效果強烈。所以,這部法國電影就深切感受到大量長鏡頭。
原來拍攝手法和視聽效果的不同行成了影片風格。
說實話,長鏡頭會讓我覺得很困,但是卻和電影的距離拉的那么近,法國生活風情就在眼前。挺舒服的愛情電影,至少心情不起伏。
雖然有許多長鏡頭,但是,在男女主人公互相“想念”的時候,有大量平行蒙太奇。男主人公心里話常通過旁白表現(xiàn),女的形象卻神秘。各自回憶死去的另一半的畫面處理的,色調偏黃,像老照片。最喜歡是開頭,介紹男女主人公,開始時,鏡頭對著藍天白云的天空,一個長鏡頭(伴隨女主角講故事的聲音),才搖向女主角,在故事即將結束,鏡頭往下,才介紹她有個女兒——原來是個已婚婦女了。男主角的出場也很棒,和他兒子開車玩耍
片長-102分鐘
================================
片頭字幕-32秒
--------------------------------
彩色段落
1。碼頭,背景有汽船的聲音,母親給女兒講小紅帽的故事。鏡頭首先停在單身母親,慢慢拉遠至母女二人。(44秒)
2。透過碼頭的欄桿,展示一支小船,講故事的聲音持續(xù),鏡頭從左至右跟隨小船,邊跟隨邊展示出母女二人所在的橋,隨著距離變遠,母女二人的對話聲消失。(37秒)
3。母女二人的背影走在橋上,固定鏡頭,背景音樂和電影名稱字幕
(41秒)
--------------------------------
4。一個戴墨鏡的男人走向一輛車,點起一支雪茄,鏡頭跟隨并拉近。男人命令司機將車頂升起來(后面的情節(jié)有呼應)坐上車后,鏡頭不展示司機,依然停留在戴墨鏡的男人身上,男人命令司機去高爾夫球場,又不斷反悔了幾次,鏡頭有幾次切換,但鏡別相同,角度有輕微的變化,始終沒有展示司機。突然男人握住方向盤,鏡頭拉遠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只有傻子才會拒絕幸福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