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知道,這世界上,愛情是不長久的,像一場臺風,刮過就算了,只有友誼萬萬歲,退一步的位置,是離你最近又最遠的距離,我知道你的悲喜,但不再為你哭泣。——好朋友,表面很平靜,內(nèi)里翻滾充盈著,滿是“曖昧”。
給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若愛他便狠狠愛,不要自以為聰明的撒開手,卻又回頭去找,明明應(yīng)該隔絕的人,明明應(yīng)該在同一個城市,呼吸一樣的空氣,仰望一樣的星空,卻絕不會在街角偶遇的人,為什么又糾纏起來,原因不過是心有不甘與“我僅僅想占有你,像占有年幼時想要又得不到的洋娃娃一樣,但其實我并沒有那么愛你”。
曾有一個瞬間,想過,無論用什么辦法,只要你回到我的身邊,哪怕讓我從此卑微,哪怕做個“小三”,我也愿意。再下一瞬間我又想明白,何必如此作踐自己,還好我是個自私的人,從開始到結(jié)束,我都愛自己多過愛你。
我有一些朋友,她們是小三,往往是長相漂亮但30歲仍不結(jié)婚和有家庭的大叔相處的女人,我理解她們,第一種,對愛情抱有太高的理想主義,找不到最理想的那個人又不愿意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碰巧遇到百分百的他可惜已婚
昨晚上我和幾個朋友一起看了《女朋友 男朋友》,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今天下午跟其中一個人在咖啡館談到這部電影,他喝點小酒有點頗感慨的跟我談他的心得。我其實對于他的那些『頗感慨』有點難以理解。從知道這部電影加入了『同志』的元素,到后來在一起講座聽到一個臺灣電影學者提到這部電影,再到不顧熬夜的看完它,說真話,我是對這部電影有點失望的。我也期待它能如同當年讓臺灣蜚聲世界的《悲情城市》(侯孝賢)、《一一》(楊德昌)、《喜宴》(李安),甚至本土化一點如同《海角七號》(魏德圣)、《賽德克巴萊》那樣,我卻看到兵荒馬亂的歷史背景并沒有能撐得起這部電影,看到的更多的是『你我』。
《藍色大門》:我們會變成什么樣的大人?
為了寫這篇,我特意昨晚熬夜又把易智言的《藍色大門》翻出來看了一遍。臺灣一度是華語流行文化的策源地。從愛情這個具備普世性質(zhì)的問題入手,讓少男少女們把手中的錢拿出來,心甘情愿的,含著笑又帶著淚。有人曾經(jīng)討論為何為何臺灣電影中涉及青春的電影如此之多,似乎要把『青春是糖
當不了什麼文藝青年寫不出什麼愛恨情仇
這幾年臺灣電影一直是我的治愈良藥
祇當是回憶年少輕狂的法寶
如果說那些年是十足青春味
女朋友 男朋友無疑加上了一味重口味
我不能說同性之愛是青春的變質(zhì)
但年少時的我確實思想沒接受到那個程度
儘管我還未離開校園 當然大學的會讓你明白林子大了什麼都有
而這與歧視無關(guān) 只是在阿良強吻那個警察時錯愕還是有的
影片最難受的時候於我是美寶在機場給講電話的阿仁跳舞
是超市裡阿良抱著美寶時美寶落淚時
是美寶在做B超聽到腫瘤與寶寶一起長大大笑時
沒錯 讓我難過的從頭到尾都是美寶
阿良算個屁
在明知道美寶愛的是他時也毅然決然為了滿足自己所愛的男人將美寶推出去
在覺得美寶和自己一樣可悲時 他選擇了同情 殊不知這對美寶傷得更深 當然美寶要的他給不起
阿仁算個屁
信誓旦旦許下的諾言 經(jīng)不起美色和金錢的誘惑
口口聲聲大喊自由 最後卻是被錢權(quán)束縛最深的人
當然現(xiàn)實的人不見的有什麼錯
我不知青春還能延續(xù)多長
只是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而人都會變
不能總抱著回憶過活
這個年頭,不來點另類的,就不會stand out。 但是往往給人以為了另類而另類的感覺。這一部也有點這個觀感。劇情有點別扭,但是得益于三個主演強大的表演(桂綸鎂最出彩),還是能夠看得下來。
對于臺灣的學運不是太了解。估計臺灣人看了會笑吧。好比我們看不少大陸影視作品中對于解放前學生運動(極為形式化、理想化的)的描寫。
張書豪的表演蠻有趣的,但是還是有點過。編劇還是把男同寫成了stereotype.
7 out of 10
P.S. 每個女孩都要有一個gay friend. 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不過別人的生活畢竟是別人的生活,你不可能永遠是主角,甚至配角也不可能是。
女朋友,男朋友:2012推薦,無主題觀后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