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收錄的上映日期收錄錯了,應(yīng)該是1959年6月29日。
2007年是黎明、陳慧琳版本的。
李翰祥憑此片被評為華人第一大導(dǎo)演,在亞洲影展上一舉拿下十項大獎,并自此開了香港黃梅調(diào)的流行風潮……。嚴氏兄弟片中也扎堆兒出現(xiàn),頭戴白帽、手拿花鼓……林黛果然是邵氏超級大美女,演技也很好,只可惜紅顏薄命,早早離開人世,也讓李大導(dǎo)演著實扼腕嘆息~
另外,胡金銓大導(dǎo)演在其中也有出演角色,典藏級的片子了……
在聯(lián)合書院翻碟,無意中看到這一部比咱們父輩還要老的電影——《江山美人》(1959),于是決定借回家品味......
【游龍戲鳳】
故事的框架是今天看起來很“老土”的“游龍戲鳳”:趙雷演的正德來到梅龍鎮(zhèn)遇到林黛演的李鳳,于是開始了一段孽緣……以下省略1000字……而故事的結(jié)局是意料中的悲劇。
若從今日來看,此部卻是平平無奇的電影,但放到五十年前的背景之中,你就會驚嘆其情節(jié)、畫面、對白設(shè)計之考究。這就類似希區(qū)柯克的電影,在當時堪稱“恐怖一絕”,但幾十年間,無數(shù)導(dǎo)演借鑒了他的恐怖技巧,從而對我們這代的觀眾進行了恐怖免疫……
故事很老套,但是阿牛替鳳姐“伸冤”(shang4 fang3)的方式絕對是個亮點——與紫薇不同,他不是沖著皇上大喊“您還記得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而是用當時大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將冤情傳播開來……所以很幸運的,他“攔對了忠臣的轎”……
專業(yè)關(guān)系,我不禁由此聯(lián)想到媒體之上——原來古時以說唱為形式的大眾媒體的力量絕對不亞于今日……
【含蓄的沖突】
《江山美人》非常中國式的含蓄,沒有今日電影的…
這部李翰祥的黃梅調(diào)開山之作實在可以有太多要說,首先,說說周知的,當時的好萊塢歌舞片盛行,而香港的電懋也以此為傲,因此邵氏便借上海來的李翰祥推出了黃梅調(diào),并就此開了一系列叫座影片,李翰祥對戲曲的認知,以及對古典的審美,使其成為了導(dǎo)演中標志性的人物,影片中的男二號,胡金銓,是未來的華語大導(dǎo)演,其武俠片的中國風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李翰祥的繼承……林黛在當時是當紅的女星,當然,她的外形是很西化的,并不符合國人審美,也不搭配這部電影,但是票房證明了她的號召力,趙雷則借此片吃了一路皇帝飯,但也因此成為了明星制的犧牲品,沒有再拓展什么戲路……電影的古典審美很有味道,雖然北京虛假、唱詞幼稚、穿幫以及劇情紕漏較多,但依然不影響其給觀眾帶來的美感……對于敘事,我有點感觸,電影取自戲曲,而無論是《梅龍鎮(zhèn)》,抑或是《游龍戲鳳》,結(jié)局都是團員的喜劇,而本片不然,結(jié)局以李鳳姐的死亡告終,這是作者的一種詮釋,是對李鳳姐的一種懲罰,本片一直正面化正德帝的形象,沒有絲毫批判他的背叛和遺棄,而對李鳳姐的處理,則顯示了對不貞,…
藝術(shù)作品大致可分兩類:一類如小杯蒸餾水,透明澄澈,毫無渣滓;一類如一條大河,水勢雄大,得非杯水可比,但不免有泥沙夾雜——本片就屬于后者:大局甚佳,但有小疵。
這是人所共知的《梅龍鎮(zhèn)》正德皇帝與李鳳姐的故事,這故事前半段是喜劇,后來照傳說則為悲劇,因為鳳姐只有“一夜皇后”的“福命”,進宮即死。本片大體是根據(jù)這傳說,再加一點南宮博式的歷史小說的筆法。這故事前半段戲劇部分是完整的,后半段悲劇的傳說本身,就有些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故而平劇的《梅龍鎮(zhèn)》是常見的戲碼之一
“江山美人”黃梅調(diào)的開山篇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