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散發(fā)著濃郁盛夏氣息的電影,和小津的冷冷的長鏡頭不同的是,陳英雄用緩慢移動的鏡頭像流水一樣把所有的情節(jié)串聯起來。這是1950年的西貢,盛夏的氣息氤氳著,清涼的蛙鳴,焦灼的知了聲,忙碌的螞蟻,流淌在濃厚的綠葉上的是青木瓜濃郁的汁液。梅看著它笑著,一種恬靜之美悄然浮現在她古典美的面龐。從十年前她還是女主人的傭人的時候,一次邂逅便讓她愛慕著女主人兒子的朋友浩仁。這愛戀仿佛青木瓜的馨香,潤物而無聲,如她嫻熟的身姿,勤勞而優(yōu)雅的把喧鬧一一歸于平靜。她著樸素的寬闊衣褲,輕曼地搖曳過廳廊,像一縷薄薄地灑過藤蔓的細雨而身后留下的便是寧靜了。這是鏡頭下的美輪美奐的臆造,導演用散文詩的光感和節(jié)奏,鋪陳一段少女的愛戀。
心氣平和便是福祉,我能讀懂的語言仿佛僅限于此,典型的東方韻味,淡雅而清幽。當梅進入了浩仁家為仆人的時候,她的點點滴滴的細心,從她天真的眼神,從她從容的姿態(tài),從她略帶羞澀的微笑里閃現。她的溫情最終感動了浩仁。他解除了婚約,與梅有了平和的幸福。她和浩仁,一起讀書,一起靜靜地度過淡淡的晨曦
《青木瓜的味道》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畫面純美,對白少,情節(jié)純真但不是深度。這算是自然景色的電影吧,我也喜歡城市電影,但只有伍迪艾倫拍的最好,最能把城市的本質表達淋漓盡致。它們幾乎是這類電影的反面:畫面里都是城市的喧囂繁華,對白繁多,廢話多,情節(jié)離奇但膚淺。
這其實也是城市和自然的分別,人類的吊詭,努力脫離自然的種種限制,去享受城市的便利,卻向投向蛛網,被這便利束縛。
回味《青木瓜的味道》,總覺得缺了點什么,想了想,可能是它太過完美,因此有點不接地氣,不食人間煙火。導演陳英雄雖是越南人,但早年就移民法國,也是在法國受教育,所以,這部電影明顯帶有法國電影那種不管不顧的自我風格。法國電影總是喜歡專心的講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顧真實世界的樣子。
導演說,本片出自他童年聽來的故事。整部電影全部是在法國搭景拍攝完成,這樣一看,就明白了它不接地,是因為根本就不在地啊。接著看到導演是哲學系半途出家學電影攝像(他認為導演沒什么技術含量,電影主要靠攝像),難怪幾乎每一幀都拍的這么美
導演越南三部曲里,我喜歡它勝過《三輪車夫》。它給予人最突出的反饋在于,東方的細膩表達是無處不在的。整個片子看起來沒有激烈的沖突和情感渲染,會有些冗長拖沓,但這也正是能夠完全體會人物情感變化的方式,各種不經意的小細節(jié)流露出人物內心的感受,同樣是靜謐不堪的深家院子,陳英雄并沒有同其他亞洲導演,特別是一些內地導演一樣,突出刻畫著東方文化中安逸的環(huán)境部分和女性的關系,而是把大院塑造成一副翠綠自然,溫柔安謐的畫面,女性角色隱忍的情感在這樣一副靜謐畫卷中釋放抒發(fā)
《青木瓜之味》看過三遍了,每次看都是不一樣的感受,像是一篇美麗的散文詩,青木瓜對極具東方美感的的女孩梅來說有愛情的隱喻,這個電影把愛情形容的如此美好…恬靜溫柔的歲月參雜著戰(zhàn)爭的影子,二戰(zhàn)期間的感情感覺是易碎的,但梅最終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大環(huán)境下的溫情更讓人覺得珍貴無比,在我看來,這些感情是有些理想化的,但很浪漫,電影的畫面很喜歡用多個層次來呈現,多長鏡頭。人物的調度也很微妙,值得四刷。
真是一部很有質感的電影,那種娓娓道來,慢慢敘說
我很喜歡的臺詞:
1.你很幸運,你這個年紀還可以做些好夢,老天爺,我真想做夢,我不知有多久沒做夢了。
2.有一些日子,也許是做的夢,抑或是我自己。
3.自那天開始,我便在遠方一直看著她,她搬過好幾次,我一直跟著她走,所以我與你才得以認識。
4.快!上去!看著奶奶背影的爺爺好開心。
——影片剛開始的音樂是琵琶,有些孤獨與蒼涼的氛圍,隨后音樂是八音盒,當然,也有我喜歡的蟲鳴和鳥叫聲。梅離開的時候,音樂很急促,母親的情緒到達了頂峰
影片作為一部典型的生活流電影展現了東方文化之妙,其中傳達的一種佛學思想——禪,也體現了做人的間接形式觀念。
本片可歸結為三代女性對幸福觀的不同理解,由第一代婦女的堅守克制自身欲望為了保證家族血脈的純正性,到第二代婦女為了維系家庭的完整性而表現出的痛苦。雖然相比較第一代的壓抑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但對于第三代婦女的敢想敢做、主動追求來說,進步的還是相當微小的。
同時影片也通過主人公的行為以為其生活軌跡向觀眾闡述了因果報應的概念,要堅持不懈、隨遇而安,在修煉自我的過程中漸漸的收獲碩果。
青木瓜之味:青木瓜的味道不止是甜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