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金斯利的表演在電影中是不可或缺的。
身為猶太人的他,曾經(jīng)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出色扮演了斯坦一角,而在這部電影中,他再一次出演了遭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人,整部電影看下來,會覺得很平,可是,當(dāng)看到最后的時候,本金斯利扮演的父親一角幸存了下來,當(dāng)他回到當(dāng)年他們一家一起藏身的閣樓時,當(dāng)他看著自己不幸身亡在集中營的小女兒留下的日記的時候,他的表演真的太絕了。你會體會得到,他是用心去表演的,也許是為了紀(jì)念他的同胞們吧。
我很欣賞他。
今天是 6月1日國際兒童節(jié)(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其實在這個所有的兒童都放假,滿大街都是快樂氣氛的日子里,我不太想說過于沉重的話題。
但是,在歡樂的背后,應(yīng)該想到國際兒童節(jié)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quán)、保健權(quán)和受教育權(quán),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節(jié)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quán)、保健權(quán)和受教育權(quán),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利迪策村屠殺時的6月的第一天為國際兒童節(jié)。(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
1944年3月的一天,貝爾根─貝爾森猶太人集中營里,一個名叫安妮·弗蘭克(Anne rank)的15歲德籍猶太女孩因傷寒離開人世,她只是千千萬萬個死于集中營的猶太孩子中的一位,納粹是不會好好對待一個猶太人的遺體, 安妮·弗蘭克可能被隨意埋葬,也可能被送進了焚化爐。1947年,一位曾經(jīng)收留和幫助過弗蘭克一家的女職員將安妮躲藏在公司夾層時寫的日志交給了費…
看《安妮的日記》完全是個巧合,沒有看預(yù)告,沒有相關(guān)的信息,只是某晚睡不著打開電視看到了開頭,一個穿呢子大衣的女孩很干凈的樣子,于是被吸引的看了下去。
我不知道原來結(jié)尾這么的殘酷,如果提前知道的話,我也許會拒絕看了。但是拒絕看,我也許就看不到那個讓我現(xiàn)在想起來仍然有點心痛的愛情。
在閣樓的拐角,一點陽光從外面照進來,那也許是整個避難處唯一可以看到外面天空的地方。天空很晴朗,湛藍,無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頂尖,郁郁蔥蔥的,生命旺盛的好像不是生存在這個納粹橫行的世界。每天固定的時刻可以聽見教堂的鐘聲,厚重,深遠,悠長。我還記得安妮和那個小男孩并肩依靠在一起的樣子,閣樓里沒有一點聲音,大人的吵鬧慢慢的也聽不見,望著天窗射進來的一點光,好像有希望,又好像沒有希望。
那個吻很干凈。那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我看到了他們心里的恐懼與空虛,無助與彷徨,真的很需要一個人懷抱來依靠,需要一個人的溫度來取暖。
可是安妮還是沒有能夠活下來,我很難過。
閣樓里那個靜謐的下午,那個無聲的吻,也許只有時間…
----我想當(dāng)滑冰冠軍和作家,讓所有雜志都刊登我的照片,也許我會成為電影明星。
很多年前,我有收集DVD的愛好,我在一堆DVD中找到了它--《安妮的日記》。在這之后的許多年里,我反復(fù)觀看數(shù)十次,直到家里的DVD機再也讀不出來。
我一直在尋找我異常偏愛它的原因: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它殘酷現(xiàn)實的結(jié)局震撼了我;它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那段歷史令我著迷;也可能是劇本的精彩改編打動了我,它是第53界艾美獎最佳迷你劇的得主;最重要的是劇中一干演員精湛絕倫的演技,帶我回到那個灰色時空
當(dāng)看到最后被發(fā)現(xiàn)了,牙科醫(yī)生彎下腰幫助因為害怕手指顫抖怎么也穿不上鞋的安妮穿上鞋子,并用雙手握緊她的手,眼神里的堅毅和平靜,真讓我難以忘懷。
我看到這里就哭起來了,太好的一部電影,珍惜生命吧~
戰(zhàn)爭,女孩,父親,
安妮日記-觀后感
安妮經(jīng)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郁,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
人莫過于死。當(dāng)人死了,什么都沒有意義了。天啊。在活著的時候應(yīng)該做些什么呢。就是幫助自己,幫助別人。享受,單純的享受物質(zhì),如果是別人的給予的,那么你的享受是對他們勞動肯定和贊許。同時要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心底無私天地寬。
我要做安妮他父親那樣的人-工作并存希望著。堅毅沉著的,果斷條理的,認真努力的,勇敢柔韌的人!一個偉大的平凡的男人。
這個世界是屬于男人的。只要擁抱世界的男人才能領(lǐng)會客觀,把持主觀。才能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萬物。
【安妮日記】那一刻的愛情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