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09年的時候第一次知道這部小說,沒有看過原著,是在百無聊賴的時候聽到了廣播劇,如果沒錯的話,王櫟鑫、金海星是劇里的主角。當時剛畢業(yè),大學戀情以異地的方式尚在延續(xù),只是,沒多久,近三年的初戀戛然而止,當時天真地以為是愛情敗給了距離,直到后來她結(jié)了婚,我才知道,敗給愛情的又豈止是距離。
我喜歡趙薇,不是從小燕子開始,也不是趙薇其他任何一部電影,而是因某些事件的發(fā)生蛻變到之后的落落大方,類似于這種長發(fā)飄飄、性格突出而又淡定的女星我確實毫無招架之力,比如趙薇,比如湯唯。于是,對于這部處女作我是有所期待的。
電影的節(jié)奏,故事情節(jié)在校園時期確實讓我很欣喜。沒有日系的殘酷青春,也沒有臺系的小清新,卻有著獨份的懷舊。
請試著回憶那四年,思念如泉涌。女生新入校時,師兄虎視眈眈,防火防電防師兄,大一的女生是蘋果,好看又好吃,大四的女生是西紅柿,那還能算水果么?那時候沒屌絲這個稱呼,但當胖子那句“她把我睡了,我覺得對不去阮莞”尿點四溢的時候,還是會對號入座當年的自己。到室友相識,互訴衷腸時,那些落于青春…
我注意到趙薇在電影宣傳期采訪時,無數(shù)次提到感謝編劇李檣。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她在13年早春時節(jié)接受雜志采訪時這樣說:我非常放心李檣的劇本,所以拍攝完全按照了他的劇本。
而這次讓我、讓大批打3星以下的同志大失所望的關(guān)鍵所在,恰恰是劇本。趙薇作為導演,不能不負責任。
《致青春》對我而言,是一道情節(jié)。
我無數(shù)次跟身邊的小奇說,因為這本書,我寫了書評,它常年在豆瓣書評的首頁,從而讓我認識了更多的編輯們。雖然小說并不優(yōu)秀,但它的故事刻骨銘心。
電影版的《致青春》,更像是小說版的看圖說話。
一組組經(jīng)典場景,被換了故事與對白,小說成名的魅力蕩然無存。
我是原著黨,但從未期待電影版便是小說的畫面呈現(xiàn)。但如此缺乏情緒層次,情感暗涌,真教人失望。
編劇在改編時候應該知道一件事,小說本身并不是以文筆與情節(jié)走紅。是辛夷塢特有的情緒描寫,是一種攝人心魄的腎上腺素刺激。趙薇作為導演,追求青春愛情發(fā)生的時代感,也是讓編劇在原創(chuàng)與原著中喪失了保留與升華的能力。
我并沒有看過足…
由《致青春》想到的“文學改編劇本”這一問題
看《致青春》的時候還是五一前,因為一堆事以及懶,現(xiàn)在才用小文總結(jié)寫出來,很慚愧。片子是參加儒意那邊的內(nèi)部觀片會,心不在焉,只看到電影的前三分之一便過早對影片下了定論——還不錯。這個舉動直接導致了五一前后,基友們問我看了么,我說看了啊,挺好的。然后基友們觀片回來就會說,那么難看你說挺好的,你又收了五毛吧。
我發(fā)誓,我是發(fā)自良心覺得電影的前半個多小時挺好的。小細節(jié)逗趣,場景布置用心,人物也比較生動。誰知道假期后接續(xù)了后面的劇情,我嚓,確實,越看越慘不忍睹啊。身邊基友們也紛紛看片歸來,各種“爛劇本,胡逼編,真沒勁”之類的吐槽不絕于耳。
確實,感覺影片的編劇確實存在不小的問題。不過在天朝。做一個《致青春》這樣的由流行網(wǎng)絡(luò)小說改編的電影項目,即使是導演,也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等別提編劇了?,F(xiàn)在做成這種水平的故事,想必也幾乎是編劇力所能及的極限了。
我在想,正因為《致青春》的項目有其特殊性,既有值得肯定的閃光,也不能否認…
在我看來,有人看了《致青春》會被感動,并不是因為這部電影有多好,而是愛情與青春本身。這兩樣東西無論是誰用什么樣的一種表現(xiàn)法,多多少少都會有人主動送上門找戳。
這部電影如果是對愛情和青春的所謂濃縮和致敬,那么我覺得致敬者的誠意太過欠缺了。電影里的愛情與青春就如同鄭微的胸一樣,有點小,而且你也找不著更大的了。
當然,也許《致青春》確實只是一部學生的畢業(yè)作品而已,和許多高校的那些校園短片并無太多差別,只不過它的導演是趙薇,它的原著是本流行小說,它的篇幅比較長,并且能在影院公映而已。可是以這部電影的質(zhì)量拿來公映,未免有些獻丑了(當然比起其他大部分國產(chǎn)片,《致青春》算得上精致的了)。這樣的作品也就該和那些校園短片一樣,小范圍播一播,感動一下有關(guān)的當事人,權(quán)當私人緬懷已經(jīng)足矣,這么大咧咧地拿來公映真是貽笑大方了,目的也無非就是消費愛情,消費青春罷了。
校園、愛情、青春,不管在誰身上,這三樣東西都是碎片化的,凌亂不成篇章。指望通過一部作品來致敬和緬懷一代人的愛情與青春,那都是吃力不討好…
多年不用這個賬號寫點什么。一是懶,二是寫多了“工作”,就漸漸沒有了從前的那份沖動。其實常常懷念大一大二那段時間,中午一個半小時也可以看一部電影,然后刷刷刷的在博客上扯出一篇現(xiàn)在看來難免幼稚卻又淳樸熱情地讓如今的自己忍不住汗顏到鼻頭發(fā)酸的千八百字。并不在乎那些東西被多少人看見,也不怕被嘲笑不專業(yè)或者不客觀。只是在當時當刻,在非常年輕透明的那段被稱作“青春”的時光里,好像總有用不完灑不盡的情緒想要釋放和傾訴,哪怕只是在自己的小小世界。
所以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時候,毫無防備地被女主角鄭微在舞臺上唱《紅日》的那個片段打動了。看電影之前一直覺得女主角不夠漂亮惹眼,演技好像也有點生澀,可是在那個片段甚至整部電影里,那種不管不顧的沖動,那種無論周圍多喧囂都要唱給某個人聽的勇氣,那種就算沒有掌聲也要為自己的喝彩的勇敢……都像極了我的青春。雖然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青春的我看起來更像不起眼的朱小北甚至老張,但總有很多時刻,住在心里的,就是那樣一個不漂亮也要神采飛揚玉面小飛龍。
其實《致青春》與我的青春…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高能預警是否瘋癲過的18~22才叫青春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4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