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小女個人看法,我記得男主去道士家吃飯,擺了很多副碗筷,其實只有他們兩人,道士對錢小豪說,這里的鬼在這住了幾百年了,我才住幾十年
,所以要先搞好關系啊,做了好幾個人的菜。
到故事最后,所有人都衣冠整潔,沒有受傷,我以為是所有人的魂魄都回到這再住了。。。
死后可以比生前體面,去掉一切生前的不好回憶。
雙生姐妹也不再怨念了,變得溫和了,不知道去了哪。梅姨在自己過日子,東叔變成惡僵尸后來被燒死。沒有魂魄了,所以有東叔的照片擺在家里。
話說梅姨為什么在知道不能挽回了才對僵尸東叔說可以安心了?為什么不早說呢。。樓里死了很多無辜的人,小白很悲慘。燕叔被殺的很無辜,燕叔死,為什么不變成厲鬼?延伸問題是。。梅姨和東叔就沒有孩子么,兩個人是很恩愛,可是為什么梅姨這么忠厚本分的婆婆和練邪術的阿九關系密切?善良的婆婆可是不會犧牲拾荒家的小孩的血肉來祭自己還魂的老公的。那個阿九究竟練成了什么?他折騰半天,不還是沒給自己延長壽命么。
看的時候感覺男主錢小豪在片中似乎是家庭遭變故了所以才自殺
原載於
「730視角 」2013年10月21日 (劇透警告)
又名: 七日重生 / Rigor Mortis
麥浚龍向《殭屍先生》致敬的《殭屍》一度令港產片迷期待。在中港合拍片的大勢之下,因大陸不準「導人迷信」的限制,一度盛行的鬼片大大減產?!稓檶啤妨钊讼肫鸶郛a片的黃金時代,似乎也走上近年興起的「本土」路線。若所謂「本土」路線是在合拍片為主流的背景之下,「港產片」基於文化焦慮而有意識地回應的話,看來《殭屍》跟《打擂臺》一樣有懷舊的趣味、像《激戰(zhàn)》般有失意中年,也如《低俗喜劇》一般「偏鋒」。
麥浚龍的(編導)作品的豐富題材背后是一貫的深沉黑色與悲憫視角。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有了這種視角,便是長年豐產的保證。
對于人的關懷與對人性的思辨習慣將會給作品賦予深度,抑制各個方面的膚淺傾向。
恐怖片因其非“科學”的原罪,如果不能夠對各個細節(jié)精雕細琢,很容易顯得愚昧可笑,風評墊底的劇作中恐怖片是占大部分的。此片卻利用有限的預算奉獻了很多的驚喜與感動,實屬不易。
演藝圈中土豪扎堆,有依靠祖業(yè)加持上位的,也有出色到讓家世的色彩淡去的,麥浚龍如果堅持下去,一定是后者呀。
一念之間成僵尸——麥浚龍電影《僵尸》
一直認為,電影是藝術。因為與音樂、書畫、書法一樣,電影亦有其特殊的方式表達因果。正如不是每個人所寫的字都是書法,當然不是所有的電影都可以稱得上藝術作品。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電影要有細節(jié)。細節(jié)不是小,而是表達自然。有細節(jié)是入微,能入微才能入妙。
《僵尸》是一本有細節(jié)的電影,每一個細節(jié)都在表達卻又各安本分。因此讓我想稱贊這本電影!
僵尸題材是香港電影的獨特標簽之一,根植于自身民俗心理,是中國土地上才能長出來的。我甚愛林正英的道士形象,那形象里能夠承載我對降魔捉妖之人的想象。成功的形象就是這樣,不是接近真實,而是接近每個人心里的愿望。這一點也是我喜歡香港拍的金庸武俠片,難以接受張紀中導演的那些金庸系列的很重要的原因。本是想象之說,卻力求表現為真實,是棄輕靈入沉重??磻蚴且氤摼常皇锹撓惮F實,而是要超出現實,別開一境。
林正英之后,無人能做到他的高度,僵尸電影以此衰落。此后許多僵尸電影粗糙得無法入目。在此心理之上看《僵尸》,以為是個簡單的跟風片
萬圣節(jié)之后,終于閑了下來。但是手頭還有一個項目,需要在元旦之前完成。得益于電視臺的宣傳,現在鬼屋、密室逃脫愈發(fā)流行,成為了Z世代很重要的一個娛樂選擇。
其實做鬼屋設計,無非是將各種恐怖元素集合起來,根本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你想啊,在黑暗中,你又無法看清道具,在驚恐中,你也根本沒有絕對的理智去分析事實。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老祖宗給我們了很多可用的元素,真是取之不竭,比如僵尸。
大部分人對于僵的印象,一是來自過去香港的電影,二是后來大熱的盜墓類的小說。各種僵尸都是其中的主角
梅姨
梅姨一開始是個極其善良的老婦人,她免費給鄰里街坊縫補衣服、幫忙照看無家可歸的小白、包容老伴冬叔的刻薄毒舌、總是笑呵呵地與人交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仁善的人因愛而生惡念,在冬叔死后想要讓其回魂的執(zhí)念讓梅姨不得不做出殺人養(yǎng)尸的惡事,惡念一旦悄然滋生就再也無法回頭。
專修邪法的阿九
阿九人到中年患上絕癥(肺癌晚期),時日無多的他為了續(xù)命而偷偷修邪法,養(yǎng)小鬼、拿阿友的命冒險抓惡靈來煉魂、殺害冬叔后用其尸體結魄......他對生的執(zhí)念衍生無盡的惡念,然而在中傷臨死前
黃袍一夢,僵尸七日不重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