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很重要的事物,刮倒桌上的一切。
那最初記憶中的小木屋,無論屋內屋外,都與我意象對話中的一樣。
母親等待父親從城里回來,她還愛著他,并只愛他一個人,這出現(xiàn)在了《鏡子》的開頭。
《鏡子》中年華過去,母親白發(fā),孩童依舊韶華。同樣的鏡頭,抽煙扭頭,時間流動中的變化與不變,保持與對照。
《小提琴與壓路機》中的多重鏡像。
大人的語言若是傳遞不出某種情感,則化歸為孩子的行為。
《伊萬童年》中,在鏡頭升降中人物從景前到了景后。
有些東西變了,我并不會覺得一天三部電影難以忍受
他的電影世界總是蒙著一層夢境般的薄霧,神性與自然的靈性并存。
“我看到了親近上帝的力量,我已無法與這些夢分開了?!?br>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一種精神,而不是權利,它無法被剝奪。
藝術在某種維度上即是拯救,藝術創(chuàng)作與造物主相連。各種形式的藝術本質上都是對時間流逝的試圖挽回。所以,藝術本質上都是詩意的。
而藝術家,是社會的良心。
塔可夫斯基和庫布里克不是哲學家,但他們的藝術又與存在主義哲學緊密相連,究其一生戰(zhàn)勝與生俱來的邪惡,自由意志與永恒輪回。
“可怕的是
1、生命的意義在于知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本原,從哪里來,往哪里去以及為什么而活,人需要感知自身對造物主的依賴,如果無法感知,人就變成了動物。
2、藝術是人類最無私的行為之一,藝術的意義是祈禱。
3、自然遠比我們重要,我們本身就是自然演進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我會認為忽視自然從情感和藝術的感知上來說,都是罪惡的……因為自然是唯一一處有真理在等待著我們的地方。
4、電影里共有的東西是想要將人們沉浸在一個高度緊張且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身上的欲望
看塔可夫斯基的任何一部作品,你總會有個感覺,你希望碰見那個人:他把生活里的點點滴滴都認真以對,他知道那場雨在你生命中的意義,他說得出你遺忘許久的背影代表什么。
同時,你也害怕那個人。因為,他的出現(xiàn),或者光僅僅是想到他,你就會想到:為什么,我那么疏忽?為什么,我那么容易遺忘?為什么,我沒有在那個瞬間,做出反應?
什么叫做“在電影中祈禱”?因為人會祈禱,代表有希望,人永遠都應該保持希望。塔可夫斯基說人不應該恐懼,因為恐懼會阻止人做出真實的反應,甚至會拒絕真誠。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這位導演一度是我觀影道路上的一道坎兒,他的許多作品躺在我的硬盤中許久我卻始終難以下定決定打開觀看。而在前不久,我終于在幾近崩潰的情況下將塔可夫斯基所有作品看完,之后長舒一口氣,感嘆自己終于跨過了這道坎兒。
而在我看完這部塔可夫斯基兒子為其父親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似乎并沒有真正了解老塔電影背后的精神含義。也因此心生感慨,若是在觀看塔可夫斯基作品之前率先觀看這部紀錄片,會對理解老塔電影中的精神內核與思想內涵起到莫大幫助。
這部分享了好多塔可夫斯基的見解真的太棒了。
他是一個藝術家,不是一個哲學家。
當時人們談論戰(zhàn)爭是談論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戰(zhàn)爭里沒有贏家,即便贏得了戰(zhàn)爭,也是失敗的,因為曾參與其中。
他更希望大家不單是從故事的哲思去看待他的作品。
安德烈·盧布廖夫在當時甚至被認為是反俄的而被禁,當時一些開放只是政權需要。沒有真正開放的時代。
詩意的影像是無法被解讀的,如果世界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迷團,影像也不過只是迷團的一部分。
影像不是猜謎游戲,不是符號,不被局限答案所束縛。
人們傲慢
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完美!塔可夫斯基:鏡子望故鄉(xiāng),童年旅鄉(xiāng)愁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7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