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這部電影演到一半的時候,俺一直覺得王學圻最后要露出本來面目,用句香港警匪片常見的話來形容要“反水”。但又覺得如果他是最后反派的話這電影水準也太一般了,一猜一個準啊,感到這個角色內(nèi)涵遠不止表面這些。等看到最后發(fā)現(xiàn)果然如此,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值得細細品味,返回頭來在來審視全部出場角色,就會發(fā)現(xiàn)其地位和電影中扮演的功能。
以下部分只劇透了王學圻不是反派而已,其余部分沒有涉及。
先來說結尾,這個開放式的結局夠讓人喝一壺的了,開放性結局設定符合情理,將所有的沖突點匯聚一刻,然后突然松開,所有的角色關系瞬間崩塌,這個設定在西方電影其實很常見,其實有點像銀河映像,不像《無間道》那樣的墮入無間,而留給觀眾無限的思想空間,電影最后兩位主要角色最后到底是一葉蔽之還是大徹大悟,典型的開放式結局。很顯然電影最后一段字幕是可以加上去的,因為要過審嘛,可實際上電影不會拍續(xù)集,結局就是這樣,當然這樣的做法很冒險,但這樣反轉(zhuǎn)的嘗試很是值得鼓勵。但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更大的思考空間
國產(chǎn)電影中為數(shù)不多的上乘之作,而且結局居然也出人意料,學友哥的脫逃變得撲朔迷離,廣電可以讓大部分主角斗死亡的情況下結尾,真是難得。
不但為赤道2進行了暖場,而且又深層次的增加了懸念,并且新演員可以上位了,真是一舉三得,而這樣用這么創(chuàng)新手段構思的制片和導演、劇本,讓我看到了港劇的新的希望,讓“澳門風云”之流,離我遠點吧。
有很多觀眾認為《赤道》是一部「不完整」的電影,是一部刻意留「尾巴」等續(xù)集再講的電影,是一部接近2小時的長篇預告片……但我覺得這其中的一些「認定」是受到傳統(tǒng)動作片的「熏陶」所致——即電影要消滅到「反派」(或者至少是一個重要「反派」),才能夠完結。然而,《赤道》跟《The Usual Suspects》之類的電影有些相似,它的結局是要揭露最終的「反派」,而非要打敗這個「反派」,你需帶著看懸疑片的心態(tài)來看《赤道》,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
電影《赤道》其實將最終反派「隱藏」得很好,它的設定,就是要引導觀眾去懷疑這班角色中的每一個人(除了開始不久就知道的兩個反派)。影片其中的一個成功之處,是令到一個專權獨斷的反面色彩人物(王學圻飾),去演所謂正派的人物,但他從頭到尾都不會博得觀眾的好感;相反,第一個出場的反派人物(張震飾),就被安排了一段頗溫情的、凸顯其人性的戲份(他幫在澳門的乾媽買胃藥),並跟之後李Sir對這位乾媽無情的、冷漠的表演,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影帝」張家輝飾演的這位李Sir,很明顯帶著「黑警」的特質(zhì)
“赤道”2015年度佳片,在這個看臉的世界,只要長的帥,反派都能獲勝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