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冬,在《花花公子》倫敦辦大佬Victor Lownes資助下,剛錄完《飛行馬戲團》季二的Monty Python小組拍攝了電影處女作《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目的不外有二:進軍美國市場,盡情享用玩伴。最終結果有違初衷——片子在英國市場賣得還成,大洋彼岸卻連滴水花都沒見著。電影只是把前兩季小品摘選出來炒了炒冷飯,沒有原創(chuàng)內容;拍片過程中,兩個一心想做導演的Terry與酒鬼導演Ian MacNaughton的沖突也愈加頻繁,這一切都讓小組下定決心,要在下一部作品獲取完全自主權。
時間到了1974年,隨著劇集熱播、衍生品熱賣和舞臺巡演的轟動,Python小組在島國人氣日隆,策劃新電影的時機已然成熟。John Cleese盡管聲明退出劇集季四攝制,但對電影計劃還是欣然同意。按老規(guī)矩,六個成員坐到一起開始拋磚引玉,Michael Palin的亞瑟王與仆人以椰作馬創(chuàng)意博得了一致贊賞,就此觸發(fā)并確定以亞瑟王冒險為藍本構筑電影劇本,《巨蟒與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就此誕生。
這個片子是在最后一節(jié)電影課上看的,作為大四的學生,提到最后個什么什么,慣例是打算傷感傷感,于是懷揣紙巾,尿不濕什么的就來了,但老師沒有顧及我們的心情,盤腿坐在講臺上,跟我們說,大家難得大四都來上課,既然最后一節(jié)了,我們就輕松輕松,看看我當年在美國經常和同學一起討論的片子。然后這個片子非常有名,即使是今天還有許多美國人會去引用其中的臺詞等等。反正也沒在意,因為大四學生基本當老師上課就在放屁,即使是盤腿在講臺上放的也一樣。
恩,接著就實在太震撼了。
之后我買了碟回家看過一遍,效果缺沒有那么理想。其中有看第二遍的關系,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之前在那個教室里那么嚴肅的看了上帝之城,柏林蒼穹下,巴黎日落前等等嚴肅憂傷的電影,實在沒想到還會有這么一手。
剛才看到上面評論說不了解英國政治文化的中文人會看不懂,怎么會呢,,看到一群,那種,啊,啊,,我不說了,哪個國家的人都會笑吧
總之我是強烈推薦的,這將是我一生都無法忘記的電影,而如果有人想追求最佳效果的話,建議找個大房間,聚集個40來人
作者:Yuruky
簡介:不留文字,如是我聞
有的影片,可能開演于主創(chuàng)名單之后,片名之后,甚至到全片最后10分鐘才進入正題……而本片可謂是“粗制濫造”(沒有足夠人力財力)中最為敬業(yè)者,字幕打出之時,正片即已上演。只可惜,1小時21分36秒“中場休息”的出現,并沒能將本片的壽命再續(xù)一半,最多還撐8分鐘畫面便已掐斷,即使黑屏,也仍讓主題曲空蕩3分鐘,努力為觀眾延展愉悅。與其說它是一段未竟之喜劇,倒不如將它視為一部紀錄片——講述影片制作過程的艱辛與歡樂。
<圖片1>
導演(雖是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與特瑞·瓊斯(Terry Jones)兩人,但為方便下文均以單數稱呼)對片名的詮釋,已從字幕開始。片名下打出世界語版的翻譯,似是高端全球化。接著卻是以英語為基礎瞎編的語言,not、holiday換o為?成n?t、h?liday(一是形似,二是照國際音標來讀的話,實是強調英式讀法,拼音類似wò,即nuò te、huò le dei),why換hy為i成wi、try換y為ei成trei(一是音同,二也是強調英式讀法,結尾這個音的完整發(fā)聲,拼音類似ǎi
蠻有意思的
但是!
中國人國內的人,不了解英國內些文化背景的能看進去多少?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這些sketch show就是一個瞎!
比如Dead Ringers連英女皇都要搞笑
很有英國味的一個電影.
向來覺得英國人的一個好玩有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既有滿高的品味然而又有島國人的陰暗,正是因為這樣,他們一方面成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業(yè),藝術設計大國,而另一方面呢,他們的諷刺刻薄真的是到了一個級別了.他們甚至連亞瑟王這種傳說中的民族英雄都能開惡毒而不失高雅的玩笑,看這部電影就像看很多現代英國的平面設計一樣,看上去第一眼就滿不錯的,后來就看到很多搞怪的地方,然而其間又點綴著狡黑點的智慧.很喜歡這種感覺.
這個電影的怪,不光有情節(jié)的設計,還有漫畫,很多中拍攝手法的結合,很多無里頭的場景,真的就是一個五味陳雜的錦什點心,在無聊的晚上看看還是很好的.這個名字里面的Monty Python就是一個英國喜劇節(jié)目的名字,所以名字就很無里頭吧,呵呵.
順便說說,去年得Tony獎的那個Spamalot的原型就從這里來的,如果喜歡電影,更可以順便去聽聽Spamalot的歌劇原聲,相當不錯.
《巨蟒與圣杯》:沒有最搞,只有更搞?。↖MDB TOP 073)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