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嫌這片子平淡。論殘酷,不及其他戰(zhàn)爭片,論人性,又沒辛德勒的名單那么煽情。戰(zhàn)爭又不是一場娛樂,依我看,平淡的不是片子,平淡的不過是觀者自己。
02年初看時,我的工作驟然變化。看這片子,就另樣體會。時勢變遷,個人就變成洪流中的微塵,順勢而為才不至被拋卻。一場世界大戰(zhàn)中的人,選擇更是少之又少。萬事都無能為力,只有幸存,這算是一場微塵的悲劇了。直至最終戰(zhàn)爭即將慘淡收場的夜晚,逃人與軍官坐下來同聽一首鋼琴曲,兩人內(nèi)心的百感交集,又怎么是坐在那里等著分析電影好壞的人可明了。最終主角靜默地看那條灑滿陽光的泥濘小道時,我忽覺所謂幸福,莫過幸存之后的平安。那時,除上天之外,人再無所懼。
一部二戰(zhàn)電影,論論什么殘酷啊、人性啊,都是為了娛樂而已。揮手痛罵納粹的同時,想想那縱容惡魔,引火燒身的英法又有什么區(qū)別?一句話,利益爭到那時那地,已是無人可擋,眾人都不得不上路的洪流了。所以,用藝術(shù)充分表達,離不得一個“真”字。只有老S這種和平中長大的人
戰(zhàn)爭是滅絕人性的,生命是脆弱無助的;
現(xiàn)實是殘酷無情的,理想是圣潔偉大的;
尊嚴是不可褻瀆的,真情是不可戰(zhàn)勝的;
生存是虛弱渺茫的,藝術(shù)是浴火重生的。
當秀才遇見兵痞,當琴師遇見納粹:《鋼琴師》,一部猶太人的血淚史。
波蘭,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民族,一個孕育了無數(shù)藝術(shù)奇才的國度。一塊浸透了戰(zhàn)火、血淚的土地,一個昭示著無比堅韌生命力的精神符號。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她愛得深沉。觀影的自始至終,我仿佛聽到大師一直在自語。
偉大的羅曼波蘭斯基,向你致敬!唯有你,才可以讓一個人的靈魂遭遇震撼接受洗禮。
這是一部讓我面無表情心情沉重凝神屏氣一口氣看完的電影。
戰(zhàn)爭的夢魘是不能忘卻又不忍心將它回憶的。然而必要的時刻,又必須通過某種方式來反思我們的民族和我們自己,比如電影。
暫且拋開民族的話題,單說戰(zhàn)爭中的人性,人性之間的戰(zhàn)爭。
影片以無比沉靜、客觀的筆調(diào)著重刻畫了納粹的殘暴。以納粹的滅絕人性來反襯和平的彌足珍貴。就像最后鋼琴師凝視著初升的太陽
一個一直在隱忍,一直在逃脫的猶太鋼琴家的故事。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在看過《辛德勒的名單》之后沒多久看的。對比下覺得還是后者的講故事的水平更勝一籌吧。比如這部電影中前面的鋪墊有些過于長了,德軍各種殘酷的暴行有些重復,最后同德國軍官的對手戲卻有些短了。但還是有幾個場景給了我很深的記憶:
1. 德軍把坐輪椅的老人直接扔了下去,只因他沒站起來鞠躬。
2. 一個婦女一直重復她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她為了一群人躲避搜索,不小心悶死了自己的孩子。
3. 老先生買了一塊糖,小心翼翼的把其分成了六塊
口碑經(jīng)典!關(guān)于《鋼琴家》的精彩看點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