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到極致的影片,布景服裝道具之講究,構(gòu)圖色彩搭配之絕美??梢钥鋸埖恼f,每一幀截下來都是一幅畫。
千利休,對茶道略知一二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他是日本歷史上居功至偉的茶道宗師,被日本人譽為茶圣,曾先后成為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他知行合一的追求自然簡樸殘缺易逝之美,以高度的儀式化和思想化,將茶道與侘寂美學結(jié)合,最終形成“和、敬、清、寂”禪茶一味的日本茶道體系,扭轉(zhuǎn)了以黃金為審美價值取向的安士桃山時代之奢靡風氣。不僅僅是茶道宗師,亦是美學大師和禪宗思想家。對日本文化影響之深,擴大到了各個方面,現(xiàn)而今日本很多東西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一種灰色叫做“利休灰”、“利休饅頭”、“利休扇”、“利休木屐”等,就連食用懷石料理最高級的筷子也得是利休箸,其地位可見一斑。
<圖片1>
電影改編于山本兼一小說《利休之死》,據(jù)說對千利休生平及茶道本身的還原度是比較高的。我對日本文化及茶道了解甚少,在觀影之后追尋了一些相關的日本茶道及歷史文化知識,無論小說還是電影,為了塑造人物形象
【美物帶來的爭斗】
這一節(jié)開篇,已經(jīng)是利休切腹前六年。畫面給出了大阪城,這是豐臣秀吉所建之城,如臺詞所言,表示的是秀吉位高權(quán)重而一手遮天。當每個人的自我展開,總是赫然如城,可以庇護一地的同時也如雷巡電守,不容絲毫侵犯。情節(jié)的開始是秀吉的奢靡,他的妻子北政所稱他每日沉迷酒色,樂此不疲。
出身低微的人,在得到了最高的權(quán)位之后,便是肆無忌憚的享受。因為曾經(jīng)仰望的一切已經(jīng)全部都觸手可及,甚至俯首聽命,于是狂歡。到了這個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曾經(jīng)的渴望一直不曾離去,如潛伏心中的虎狼,此刻再也按捺不住,脫閘而出。從來沒有機會滿足,所以只得壓抑。被壓抑的心所獲得的不是平靜,而是扭曲。之后得到的滿足,也不再是當時的渴望。因為承接這一切感受的不再是自己,而只是一份陳舊的虛妄,寂如塵灰,毫無生意。
宗易的名字已經(jīng)改成了利休。據(jù)聞利休之名是天皇所賜,意為名利皆休,與影片有所出入。這就是電影,永遠不會改變的是蒙太奇藝術造幻的本質(zhì)。世上美物皆炫惑,能夠引人入于沉溺。一如宗易的所展示的茶事
利修,鋒利的刀具休憩下來,休養(yǎng)生息。
一開始會產(chǎn)生疑問,如此溫潤安靜的茶人,怎會稱得上利? 最后才明白安靜以及信仰給人以什么樣的力量。
妻子也是美的。自始至終溫潤的笑容,垂眉問出我能否做您的妻子,為伏地的千利修敷上外衣。雪天站在短廊中,想要砸碎小壺卻兩次無法下手。
觀影過程中幾度抑制不住地流出眼淚,都是在非常安靜的畫面中感受到了無盡的痛苦和無奈。悲劇給人以力量,痛苦寬慰人心。
還有師傅的寬容。
人無法預料未來,做好自己。
電影是2015年畢業(yè)后,因第一份工作涉及到茶道,早就聽說了的,但一直沒有看,昨天周日,燒好水泡了一泡茶,打算找部電影,來消遣光陰,忽然看到“尋訪千利休”幾個字,再看看桌上蓋碗、品茗杯、公道杯,于是會心一笑。
3年前的因緣,原來等在這里。于是打開電影,看了起來。
一開頭便是潺潺的雨,千利休跪坐在昏雨的屋檐下,妻子端來的那盞燈,也要她滅了,就是靜靜地跪坐著,聽雨。莫名想起蘇軾那句“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只是在千利休這里,門外是千軍萬馬的殺氣。從容至此,道之可見矣。
故事是圍繞茶圣千利休的情感、茶道、牽扯到政治開講的。他對舊戀的失去與不忘,對茶道的精益求精,對美的靜寂追求,讓觀者我看得越發(fā)沉靜,也越發(fā)歡喜。
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越發(fā)徹悟,內(nèi)心的靜寂才是最滋養(yǎng)自己的,當下轟炸式的信息與交往令我迷失,不知所措。
也許殘缺、留白讓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對美的向往,讓美有了張力。靜寂,才會細水長流吧。感恩,內(nèi)心深處越發(fā)明朗的靜默與堅守,讓我看到了更通透的自己。
“尋訪千利休”敬畏之物,唯有美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