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利亞之夜》的結尾,卡比利亞失魂落魄地走在黑夜的大路上,一幫善良的陌生人載歌載舞簇擁著她,她的笑臉上落下一滴黑色眼淚。天使降臨一般的光輝時刻。
但那不會是現(xiàn)實,這部影片也被認為是新現(xiàn)實主義的終結之作。同時更可怕的現(xiàn)實是,生活還在繼續(xù)。
導演帕索里尼是《卡比利亞之夜》的編劇之一,在這部可以看作《卡比利亞之夜》續(xù)集的作品里,她成了羅馬媽媽,同樣爽朗,依舊愛笑。她的兒子即將成年,她正為她眼中寶石般的兒子奮斗,爭取更好的生活。她得賣力地擺攤,用可以去唱彌撒的聲音叫賣
帕索里尼這部早期的影片受到新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很深。從主題到人物設置,從影象風格到臺詞設計,彌漫著樸實而荒涼的氛圍;對底層人物的關注以及母愛主題的不斷深化充分表現(xiàn)出導演對悲苦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企圖將荒蕪的人性從悲苦的環(huán)境中解脫出來。引起我更多注意的是導演那種標志性的場景安排,如一開頭的婚禮場面不免讓他的影迷聯(lián)想到他后期作品中的“宴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內(nèi)心對“儀式感”的偏好。還有一些宗教指涉,由于不太熟悉了解所以不感胡亂評論一番(如兒子最后在監(jiān)獄中死去的一幕),但足以證明帕索里尼從最早開始已經(jīng)對宗教以及眾多的“儀式”有著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意結”(obsession)。
#意大利青年電影# 帕索里尼將其作為“男同性戀”身份的觀看注入這部新現(xiàn)實主義式的作品之中,從而填補意識形態(tài)中的“空白和裂隙”,也憑此完成了對傳統(tǒng)新寫實的一次叛逆,并將此與更為復雜的俄狄浦斯情結雜糅、交織(同樣也是創(chuàng)作者觀念的另一重映射)體現(xiàn)于Ettore與母親欲說還休的曖昧情愫,以及結尾緩慢的拉鏡頭中,宛如受難耶穌般的Ettorr蘊含性欲的男性肉體。對肉體的迷戀,對宗教的戲謔是帕氏一貫處理的母題,只不過其在《羅馬媽媽》中被“狡猾”的(非貶義)掩飾起來
第一次看過羅馬媽媽, 完全沒有猜到它的導演是帕索里尼,因為和帕索里尼后期的電影相比,羅馬媽媽絕對是一部清淡又溫情的悲傷小品,沒有瘋狂的情色盛典,沒有過分直白的教權抨擊。帕索里尼最早的兩部電影寄生蟲和羅馬媽媽被認為有濃重的新現(xiàn)實主義風格,確實體現(xiàn)出一些相符的特征:啟用非專業(yè)演員(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Anna Magnani是專業(yè)演員,因為帕索里尼非常欣賞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電影,但是之后他坦言對這個羅馬媽媽這個角色啟用專業(yè)演員感到不滿和遺憾),反應底層貧苦人民的生活精神狀態(tài),傳達出一種絕望與荒涼感等等。帕索里尼本人也從未否認過新現(xiàn)實主義對這部影片創(chuàng)作的影響,但是他也試圖改變從而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格。他說:“新現(xiàn)實主義,是復制生活,利用長鏡頭、段落鏡頭來制造一種真實日常生活的韻律,但是我,我不要對生活進行再現(xiàn),我要是解構再重建生活?!?所以在這部片子里,我們能夠看到到帕索里尼在鏡頭取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非常多的特寫鏡頭,不講究鏡頭之間的銜接,沒有段落鏡頭……在電影語言上帕索里尼做出了革新,但是我認為,帕索里尼…
羅馬媽媽:神圣與褻瀆的混雜:帕索里尼式新現(xiàn)實主義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8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