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所有影迷對電影的同理心總是相似相通,所以蒂姆波頓的《艾德伍德》、伍迪艾倫的《開羅紫玫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這類電影會尤其觸動到我。
剛看到《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后同《擦》)片頭主人公的手勢,我便想起了《影迷》。倒回去又看了一眼寫在開頭的布列松“電影藝術的未來……”的名言,心想果然是個獨立電影人的脾氣和火氣。
起初看這部電影帶著幾分玩味,說實話也沒什么多大的期待。因為我從來沒看過導演蟬鳴知了之前的任何作品,除了demo其他也似乎無處可尋
本人土丑窮,談幾點主觀感受,純屬個人觀影體驗,并非客觀評價,導演勿惱!
1、片名太過于憤世嫉俗,導演要批判或者要揭露,都沒有必要把憤怒及厭惡表現(xiàn)在片名上,這種情緒太重的標題只適合用于博人眼球的公眾號!電影片名多種多樣,有些說明主角特征,有些是故事發(fā)生地,有些是懸念,有些是引發(fā)事件,但是,極少有電影片名直接表達觀點及態(tài)度。導演太急于表達,以至于片名都用了兩個攻擊性極強的貶義成語!
2、海報的設計感和層次感不強,第一眼看這個海報,沒有一個引導視線的構圖設計,畫面太滿,不夠直觀
1.我們需要商業(yè)片,但同樣也需要文藝片,需要恰如其分的 把電影還給電影
2.很多人懷才不遇,但也可能是無才可遇,導演最聰明的一件事是先放棄了他的那部霞飛路的作品,拍了這部擦。
3.藝術VS商業(yè),科班院校,受著各國新浪潮的感動,視戈達爾 柴可夫斯基為明燈,滿腦子“電影是24格真理”,化身超我的境界,將自己稱為電影之子,意圖成為中國的×××,想要改變中國電影。到處都是“明明我比你們更明白電影是什么”
我就是喜歡這樣的愣頭青。
這個世界確實是骯臟無比,可是你明白地指出來,就是屬于沒有虛無主義的架子。
就這樣吧,也就這樣了。
該看什么電影大家都自有安排,不用愣頭青來指點。
想要藝術,先學會生活,先學會愛自己,愛家人,再說愛藝術。因為誰不愛藝術呢?
人們的評價,洗刷的是我們心中存在的質疑,和何時才能還完的貸款。
別說你生活的時代太辣雞,悉數過往,無數大師都在混沌的時代中照亮自己。
其實作者們仔細想想,電影吧,就那么回事,沒有你的家人重要,因為他們愛你,而電影不愛你。
“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棄坑!電影已經是很多東西,但最好是玩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