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跟門衛(wèi)大叔漸漸成了好伙伴,不,應(yīng)該是說,我拒絕不了大叔對我的喜愛,跟著一起看起了老電影。這部是記錄的開篇,想記錄幾點自己的思考。
1、我,為何也可以接受老電影?眼神、音樂。 其實,我是個愛劇情的人,喜歡氣泡水的感覺,但老電影是牛奶,稠厚,沒有什么味道,但慢慢品,也還香香的。樸實的劇情,是音樂和眼神讓我看得下去。傳統(tǒng)的音樂配音,像是中國獨有的抗戰(zhàn)音樂,聽著就給人力量,所以,喜歡。沒有過多的布景,沒有過多的動作,所以就用近鏡頭填充電影飽和感
這是一個京劇愛好者兼徐克腦殘粉在《智取威虎山3D》拍攝時,對曲波原著、電影《林海雪原》及京劇電影《智取威虎山》做了簡要比較后記下的筆記,摻雜有部分對徐克新作的展望與吐槽。
1、電影開始時小分隊跟定河道人斗智的戲很有意思,樣板戲舍棄這段可惜了。原著當中的定河道人老謀深算,可以很好地襯托正面人物。電影中參謀長第二次亮相就是跟他交鋒,先從穿著上識破廟中女子的身份,再輕描淡寫地化解其他解放軍跟定河道人的沖突,用幾分鐘的戲就把參謀長機智善斷的基本形象建立起來了。單從這個細節(jié)上來說,我覺得以徐克眼下不太重視劇本與演員選擇的做法,新版的參謀長恐怕很難跟張勇手這個版本的比。(樣板戲版的參謀長跟原著距離較大,唱段內(nèi)容以歌頌領(lǐng)袖為主,時代烙印較深。而且我也很懷疑現(xiàn)在的年輕演員會不會在演出前仔細揣摩原著和現(xiàn)有的兩種電影改編版:根據(jù)新版演員的微博,他似乎在開機后都不知道《智取威虎山》并不是一個抗日故事……)不過既然徐克選擇演技較為令人信服的張涵予扮演楊子榮,估計新版主要的戲份就會集中到楊子榮身上,索性弱化參謀長…
<圖片2>
最經(jīng)典的《林海雪原》是1960年中國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制作的,講的是解放戰(zhàn)爭1946年的故事,就是我準備評的這部。03年出過電視劇版本,今年(2017年)又除了一個新的電視劇版本。沒有追國產(chǎn)劇的習(xí)慣,也沒有太想看電視劇的欲望,而且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電視劇,本人倒是十分好奇新中國前的那一段歷史,但是歷史中的真真假假,電影電視劇這種藝術(shù)類的作品又總是避重就輕,不排除有造假的嫌疑,于是我還是更相信書一點,雖然作者也一定會對歷史加以修飾。向來是把書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的,還沒聽說過把電影電視劇編成一套書的,紀錄片《大國的崛起》的解說詞就暫且不提吧。所以我到還是愿意讀一讀《林海雪原》這一本小說的。
這部電影,《林海雪原》確實于我來說沒有可圈可點之處,大抵也是因為畫質(zhì)太感人了。所以拋開攝影,拋開畫面這些,單從故事本身和人物開始說起。
我并不太清楚這是不是由真實事件改編,但是電影是一部藝術(shù)作品,我前頭也說過,電影是需要加工的,而且在歷史的長河里,那個時代,只要事件是真實的,舔磚加瓦,濃墨重彩等等,只要不…
一部老電影看得熱淚盈眶,我們不是沒有拍不出好電影的基因,在1960年,影片鏡頭的運用,情節(jié)的設(shè)計,人物的表演,都可以看出是用了心思。
看著影片,被帶回了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一個單純的時代,一個熱情洋溢的時代。
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矛盾也發(fā)生了變化。
要說那時候主旋律電影和現(xiàn)在的神劇有何區(qū)別,我想主要是那時候的人們還單純的信仰著些什么吧。當口號越喊越虛偽的時候,隔著屏幕都能感受的到。
1960年版電影《林海雪原》零碎筆記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0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