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里詩書
從一個寫悼詞的第三者視角為出發(fā)所見的人間百態(tài),串聯(lián)起了《不虛此行》里的一個個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其雖然將命題直面于生死,但導演劉伽茵克制內(nèi)斂的情感表達,卻使電影傳遞給觀眾的并非是催淚的煽情,而是在生死面前的豁達與治愈,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值得尊重。
《不虛此行》是一部與日本的《入殮師》有著很多相同之處的電影,同樣都是不得志的主人公誤入殯葬行業(yè),同樣是在直面死亡的過程中感悟人生,找到主角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同的則是在這部電影里,胡歌飾演的落魄編劇聞善是一個傾聽者
片子很有日韓電影節(jié)奏的感覺,因為影視大環(huán)境,“殯葬行業(yè)”不能很好的深入去拍,太淺的話,意義也不大,這部片子就居于中間的感覺,能理解想要表達的東西,但是表現(xiàn)的流于形式。
2小時里提到了很多個故事,癌癥老奶奶、猝死的創(chuàng)業(yè)老板、播音律師、空巢老爺爺,最后以自己筆下小說人物為升華,講述人生里自己就是主角,主角就是普通人,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是主角。
本片的每一份基因都在表現(xiàn)它的無聊,全方位的,在人物、配樂、情節(jié)線、情緒、技法甚至主題上。
人物缺乏強烈情緒,那么從容而安定,仿佛不會真正地發(fā)怒或者絕望,念起臺詞慢悠悠有序到像在溫良恭儉讓,臺詞希望靜水流深卻瑣碎而冗長,金句希望醍醐灌頂卻刻意而庸常。
單一的情節(jié)線推進公路片式對生命的求索與和普通人的和解,離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荒誕與超然、陽光小美女的孤獨與開懷,菊次郎的夏天的奇思與溫情卻差之遠矣。
胡歌表演木訥卻拿了金爵獎,配角互文著困頓人生只能靠人多音量大推出眾生相。
(原載于 虹膜公眾號 )
《不虛此行》是內(nèi)地院線「又一部」喪葬題材的電影。
內(nèi)容、視角因為忌諱造就的冷門,因為冷門奠定的新奇,多少會被票房、話題度都搶眼的《人生大事》《保你平安》所攤分。
它們并不是孤例。早些時候,講述成為殯儀師的中國小女孩的《咫尺天國》亮相國外的電影節(jié),日本經(jīng)典《入殮師》短暫登上過內(nèi)地院線,網(wǎng)絡(luò)上有《哀樂女子天團》,算是融合音樂、勵志等類型的粗糙嘗試,再有《東北告別天團》系列,順應(yīng)平臺調(diào)性注入更多通俗喜劇元素。
及至電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
大量劇透,小心慎看!
想到一本書的名字——“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聞善在北京陸續(xù)替多個人寫悼詞,這也是他賴以為生的工作。盡管,他總會收獲一些奇怪的評價。
逝者的妹妹訓斥他寫的不清不楚讓他修改悼詞:
“你還挺軸,知道軸什么意思嘛”
“倔,吃力不討好”
“你知道我大哥這人有多狗嗎?”
人和人口中的大哥是截然不同的,那個孑然一身的男人好像不講道理,又容易上當受騙。照顧弟弟妹妹獨當一面,又會動手管教不懂事的弟弟。
大哥是好大哥,他總是習慣做謙讓的那個
在北京的細雨里趕去看完胡歌、吳磊的《不虛此行》,走出電影院望著還未停歇的雨,我想,如果可以提前為自己寫悼詞,我該如何描述自己的一生呢?
胡歌飾演的落魄編劇聞善“棄文從喪”,成為一個“用文字送大家最后一程的人”——給人寫悼詞謀生。他接受客戶委托,去了解那些逝去的人:開涮羊肉館的老板、退休后到北京跟兒子生活在一起的老教師、熱愛配音同時又患有抑郁癥的律師、創(chuàng)業(yè)未成身先卒的CEO……每個人都是普通的人,但是又是“不一樣”的人。
沒有狗血,沒有反轉(zhuǎn),沒有嘶吼
劉伽茵指導新片,不虛此行 才不枉此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