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導演埃里克·貝德納斯基執(zhí)導的紀錄片《霓虹燈》揭示了華沙鮮為人知的霓虹燈歷史,并展示了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華沙令人驚嘆的霓虹燈作品。當時參與霓虹燈設計和制作的設計師、工廠經理、年輕的霓虹燈修復藝術家、記者、博物館策展人等都談到了霓虹燈喚起的歷史和當代意義。說到霓虹燈,人們會想到十多年前的拉斯維加斯大道、香港油尖旺、東京歌舞伎町、上海南京路。。。它們給人一種繁榮的城市和商業(yè)資本快速流動的印象。但在華沙,對霓虹燈的記憶不是商業(yè)繁榮,而是二戰(zhàn)后蘇聯模式下政府主導的城市美化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將城市的街道和小巷新化是華沙的一項重要政治成就和宣傳工具。盡管街道上耀眼的夜景與日常生活中資源的稀缺形成了荒謬的對比,但霓虹燈本身已經成為設計師和藝術家釋放想象力的渠道,也是大眾生活中的一種寄托。與西歐城市外觀的快速變化相比,冷戰(zhàn)期間的華沙似乎進入了一個平靜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發(fā)生巨大變化后,波蘭人暫時不再關心這些背負著舊社會負擔的霓虹燈,導致它們長期失修;但是,當世界各地的城市被巨大的廣告牌、LED燈箱和LCD屏幕吞沒時,他們開始在霓虹燈的歷史屬性被剝奪后重新審視霓虹燈的美麗一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并努力保護和修復霓虹燈這一特殊工藝品。從華沙到舊金山再到香港,霓虹燈標志正逐漸回歸城市文化研究者的視野:作為一種獨特的文本標志創(chuàng)作方法,作為一種社會雕塑般的建筑,作為城市意象甚至賽博朋克的體現,它們對我們今天徹底工業(yè)化、日益流暢的視覺世界有什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