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看到主題就非常吸引人。雖然場次排映非常虐也還是跑去看了。結果當然是沒有失望,以及非常想寫點什么。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女性指揮家 安東尼婭?布?克 成長的故事,不理解不支持的養(yǎng)父母帶出她凄慘的身世,灰姑娘+傲慢與偏見一般童話的愛情也是她的阻礙,更窒息的當時的職業(yè)環(huán)境——沒有女性指揮家,女性樂手不能進入樂團,音樂屆男性權威總是對女性出言不遜,女性結婚后回歸家庭淪為生育機器、丈夫的仆人或是為丈夫鑲邊嘲笑有夢想的小女孩...
輿論環(huán)境咄咄逼人,可是女主怎么回答的?
安東尼婭·布里克1902年出生在荷蘭鹿特丹,她的親生母親與一位音樂家一夜情后被拋棄生下了她,但在她兩歲時卻陰差陽錯地轉讓給沃爾迪烏斯夫婦。養(yǎng)父母給她改名叫威莉·沃爾迪烏斯,并在1908年移民到了美國。
安東尼婭·布里克成年時獨闖音樂之路的時期,正值上個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隨著20世紀前20年的經(jīng)濟增長,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在持續(xù)擴大。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突然暴跌,悲觀很快蔓延到實體經(jīng)濟,成為“大蕭條”的導火索。大蕭條的前夕正是美國貧富差距最大的時點。20世紀之初
昨天晚上看到兩點,看得心里非常不爽,簡介說是職場女性突破天花板往上爬的故事,實際上貨不對板是霸道總裁愛上我,而且還是那種幾十年前就在華語世界過氣的“我對霸總不理不睬霸總就'女人,你引起了我的注意'”的傻批邏輯。這部片子的題材,完全有希望拍成真·女性奮斗史,實在要講情情愛,也可以拍成lalaland,實在實在不濟,都有機會至少拍成馬戲之王。最終呈現(xiàn)卻是個雜燴,吃了讓人想吐那種,所有的關系都寫砸了,女主和男主,和她的恩師,和她的最真切的理解者和支持者羅賓,和她的養(yǎng)父母,和她的親生母親
#伊姐觀影團# #電影指揮家#
第一次看點映,很開心能夠參與到“依姐觀影團”本次的活動中。
言歸正傳,一部傳記類電影,沒有什么特別激烈的矛盾沖突,但至少能夠吸引觀眾一直看下去,不至于出戲。
偶有一兩個笑點也能夠逗的全場觀眾哈哈一樂。
男女主顏值在線,畫面構圖色彩偏唯美。
有些小情節(jié)設置的很巧妙,至少是我意料之外的。
近兩年國內女性意識崛起,這部影片引進的剛剛好(或者稍晚了一點)百年前,女性們就為此抗爭,但影片最后的“據(jù)統(tǒng)計…”依舊告誡著我們:男女平等,任重道遠。女性地位的提升
首先感謝不散觀影團!
接連兩天都看了女性主義電影,《永恒記憶》的主角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攝影師,《指揮家》的主角則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揮家!
相較于前者的諸多不幸而言,Antonia所謂的“幸運”顯得那么難能可貴,它自己靠眼淚,靠汗水和罵名,換回來的!
《永恒記憶》里主角姻姑媽說“美國是實現(xiàn)每個人夢想的地方”,《指揮家》也有角色這么說,但有意無意都忽視了“實現(xiàn)”的難度,也美化了現(xiàn)實的阻力。
“不行”是種無色詛咒,這種詛咒來自于,“性別”,“年齡”,“膚色”,“性向”
周末在搬家收拾東西的空隙里去電影院看這部由真人故事改編的《指揮家》,好像很久都沒有在電影院里看這種真實方向的電影了??聪聛磉€是非常感慨,所謂性別平等,即使是在做得比較好的西方世界里,也只是剛剛開始了幾十年而已。而有時候大部分的平等,其實只是簡單地四個字,zz正確。
電影真實地表現(xiàn)了女人一直以來因為性別而受到的歧視,哪怕對方也是個女人。結尾字幕說女性樂團在四年后因為開始招收男性演奏者而失去了觀眾對它的興趣,其實人們對它的關注點依然不是實力。全球50位有影響力的指揮家中
女指揮家,還是指揮本身?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58341.html